“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第38章
尝试翻译:
高级的品行,做事润物细无声,不以突显自己的品行为重点,这种状态是真的有德行(修养)。
低级的行为,行为像模像样,照顾到方方面面,实际上是沽名钓誉,为了做而做,这种状态就是没有修行,或者说就是走进了歪门。
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赘述,就是上德是行为准则出自内心(做之前没有额外的算计),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而下德却是舍本求末,只是行为顺从于世俗或者道德或者伦理或者法律等的表面规律,实际的初衷为了名利,并非发自内心。这种状态可以用,虚伪,端着等词来加以形容。
佛经中也经常提到:放下这个词,不要执着在法上,不要执着在我上等等,实际上也可以用来注解这句话,如果行为加上了种种顾忌,或者顾虑,那么行为及时是好的也不纯粹。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看他做的,问他做的原因,分析他的逻辑)其实也是“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标准在评判一个人。
这句话是《德经》的开篇,在整部经中的作用等同于“道可道,非常道”的意义,属于对德(上德)的重要定义。而这个意义具体如何展开,需要结合上下文(整部经)去说,此处不做赘述。
现实应用:
纳兰性德有一句很浪漫的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便是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表层总结。人和人之间关系为什么如此难以长久,从一开始的情投意合,到最后的老死不相往来,知己者寥寥。核心就在于“德不同”。初识得时候,人只能通过彼此的外部特征及言行来定义一个人是否靠谱,而处久了以后,足够多的沟通和行为的积累,便会逐步把行为背后的思想暴露出来,如果彼此的“底层思维”一致,那么就会成为好朋友。如果底层思维不一致,那么便会再一次又一次新的矛盾和冲突中越来越远。而这个过程便是,彼此对彼此的“德”不断地发掘和匹配的过程。
评论:
AI苟蛋: 德不孤单,因为有你!#品行先生#
soulmate: 人们因为相似而彼此吸引,然后又会因为发现彼此的不同而冲突。我们总以为相处是为了越来越想同,其实只是为了越来越发现不同,然后看看彼此能不能接受而已。
作者: 都是机缘 也就是概率 人生就是经历 人与人的交集长短全看命 正如你很认真的评论 我也在很认真跟你互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