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机 #契机 #另一世界 #灵魂的碰撞
佛法中有一个譬喻:黄昏时间,一人放一麻绳在水缸。一者,昏暗中,见一蛇伏于水面,大叫有蛇,恐惧离开;一者,借由昏暗光线细看,乃一麻绳,虽然麻绳,但基于对其形状的恐惧,知道其无害,但还是远离;另一人,见麻绳故,大说,就一麻绳,有何可怖?而另一人则更进一头,麻绳非麻绳,由各种线头组合而成……蛇代表了对我们有害的事,我们能理解有害的事,那么自然也能理解对我们有益的事。
几人有层层递进的见解,一者高于一者,在不同的见解范畴,各自的理论也是不尽相同的。第一个见解考虑的是如何建立安全屏障,避免麻绳这个幻相伤害自己,就像我们为了避免坏情绪的影响,尽量不去参与能带来负面情绪的事;第二个知道蛇是麻绳之幻相,但因为害怕,还是要尽量避免与草绳接触,前两者都采用回避与隔离的策略与体系 ;第三个对蛇就是麻绳的幻相完全知道且没有恐惧,现象根本无法伤害到他(她),所以这里就是自然放松的策略,与之为伍也不觉得恐惧;第四则更高……从见解层面来说,上上的见解完全可以理解下下的见解,但下下见解往往难以理解上上的见解,如同博士与童子争辩,博士虽然完全理解童子的想法,但不见得能说服童子,童子虽不一定对,但不见得不是趾高气昂。如果与童子沟通,则需要用童子的语言方式、思维习惯,绝不能直接陈述很高的见解,这叫应机,但不是所有的应机都会成功,所以才有了“必要的沉默”。
我们不是说自己的见解必定是高的,只是以此为喻来描述真正有价值辩论的艰难。不同的人守持不同见解,在没有外力干预下常自认为见解是正确的,这是辩论的难点。各种理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形成闭环,只是有宽广狭窄真实虚幻的分别,都可能是有理有据,如果相互之间没有干扰,大家就会依据不同层次的假象活下去。
是一花一世界还是一人一模样?恐怕没多少人可以说清楚。
佛陀时代,几个婆罗门相信洗浴可以去除罪业,看着这几个人都快把自己折腾死了,佛陀于心不忍,如是说,洗浴是无法去除罪业的,几人不信,纷纷引经据典与佛陀辩论。佛陀说,假如洗浴能清净罪业,那河里的鱼鳖之类应该是最清净的众生了,可它们解脱了吗……婆罗门坚持自己的修行多年,不可谓不努力,佛陀一句话就指出了关键错误。这种辩论就挺有意义,前者愿意听,又恰好有很多修行经历。后者有智慧,知道如何简单有力的陈述主要问题,能够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样的听者难遇,这样的讲者也难遇,遇到时就会有很多契机现象发生。
在我们的生命中也许遇到过很多高人,但因不契机的缘故,对方的智慧我们未能消化与理解,甚至有诸多排斥。这在辩论中常常就容易形成鸡同鸭讲,风马牛不相及的局面。假设我们规定议题、范式,可能辩论能增进技巧、知识,也可以激发灵感,但离真正契机可能存有距离。
#书中寻感悟 #心灵哲学 #解忧杂货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