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思考问题的熊发布时间: 2023-07-19 11:43:00 浏览: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这本书记述的是关于时间和孤独的故事 坦白说这是我近两年花最多时间去读的一本书,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回肠荡气、满腹沉重、欲罢不能。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为这样的小说写笔记不免有些班门弄斧的嫌疑,但是不写实在是对不住我三个月读了这样一本好书,好在笔记只是自己的笔记而已。喜欢这本书的,看过了就过了,没有读过且不敢兴趣的,暂且就此止步就是。 友情提示,这本书没有序!没有序!而且也没有目录!我第一次翻开的时候满是震惊🤯鬼知道我记了多少页码哈哈多少有点毛病。 有很多很多评论家说这是一部巨著,是拉丁美洲百年历程的一部缩影 。巨著?当仁不让,缩影?我不太了解拉美的历史,除了某些发展史可以类比,更多的不带那么悲怆吧?前50页,几乎实在翻来覆去的折腾中读下来的,布恩迪亚家族那类似得不能再类似得名字折腾得我晕头转向,50页几乎花去我整整一天的时间,很多时候看半页就得回味一下这个人是谁,更多时候只得翻看前面才能分辨。然而那紧凑得让人窒息的故事情节又容不得有你在情绪上有半点怠慢。 读到三分之一带点魔幻味道的情节虽然是吊足了我的胃口,但是我又开始迟疑这个“百年孤独”,百年可以想见、孤独在什么地方?在这吵吵嚷嚷颇是不平凡的一家谁的身上体现?待读到一半,特别是当小说初初伏笔渐现,整个故事的脉络和主旨才开始初见端倪,庇拉尔特尔内拉这个这个见证6代布恩迪亚家族历史的老人、已经洞悉这个家族发展脉络的局外人知情,神采熠熠的告诉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看清了这个家族的发展脉络微笑着对他说“无论她现在在哪里,她都在等着你”证实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你会发现这一切是如此的荒诞不经而又丝毫不能挣脱彼此的命数。 另外有一点和大家共勉,初读这本书,总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越写笔记这种感受越加明显,直到写完这篇读书笔记才重新回来加上这一小段,这种熟悉来自于大家最熟悉的小说《红楼梦》,曹雪芹要是活在当代也是能得诺贝尔的吧?二者都是描写家族历史的,不一样的是《红楼梦》构筑了一个无比巨大的社会关系网,而《百年孤独》没有这个社会关系网,孤独于这个社会生存,这正是百年孤独的孤独来由,如果《红楼梦》是从社会轴向来解析这个家族的兴衰成败,那么《百年孤独》就是从时间轴来解读这个家族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类似得命运。同样,二者都有一种贯穿始终的预示《红楼梦》是贾宝玉的红楼一梦,《百年孤独》是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伟大的各有各的伟大,不幸的作品大多相似吧。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自己的百年孤独,我始终对很多东西抱有一种与年龄格格不入的认同,我从来都不认为孤独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可能就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应该叙述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有不思进取的劣根性最终会致使灭亡,但是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叫“路归路、桥归桥”,用相对论的理论解释,100年也不过是白驹过隙,这一百年甚至是成长的历史没有一个绝对的参照物,有谁能够真正去对比所谓进步,当数月编织着百年孤独一个又一个主人公让人瞠目结舌的经历,最终只不过是记忆里浅浅的眷恋,时间会忘记、生活也总在以别样的方式继续。在意的人在意着,忘却的人忘却了,生活不都是在以类似得轨迹循环往复。灭亡很可怕吗?可怕的是人心而已,就事论事,小说里的人物觉得自己悲惨吗?悲惨的只是看客们想当然的认为,那些主人公相比他们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死的时候内心无一不内心安宁、恬静。正是孤独让他们安静、让它们了解自己的内心,同时也了解他人的内心、了解自己究竟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世界的终点与等待自己的宿命终结之前应该完成什么,然后,孤独让他们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让他们活在自己最绚烂的一刻,永远不死。如同阿玛兰妲在最终得知自己的死期后反而面容安详一样:他们的灵魂在此刻得到了永久的安宁。 所有的故事只是墨尔基阿德斯回忆中的个个片段,他早就了然于心,于是他在深深的眷恋与爱里孤独的陪伴着这个家族印证着自己的命运。 再强调一次,在你觉得阅读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勉强。因为你可能会因此错过一部好书,就此收笔。 #与souler共读一本书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HHB #医学生 #博士生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