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彼世论者丶发布时间: 2022-12-23 18:24:47 浏览:7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自我与自性》这本书——荣格 《自我与自性》是荣格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荣格在三十岁左右,经历了大约6年的精神危机。从那个时候起,他接触了诺斯替教、中国的炼丹术,将眼光转向了东方。东方的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显著不同,深深地吸引了荣格。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阴与阳”的对立平衡,形成一个整体。     这一观点支撑起了《自我与自性》整本书。也可说,荣格是在用整体性和对立平衡的两个理念解析基督教文明。自我是我们体认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那个人格,包括可被意识到的“我”,还有暂时不可被意识到的“我”,也就是阴影。在荣格的无意识概念中有两种无意识,一个是个体无意识,显然是高度个性化的内容,比如此人童年的创伤、某一个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等。还有一个是集体无意识,这是所有人共有的意识基质,它会涌入一个人的意识中,用投射的方式来影响他。比如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原型和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原型。从荣格的学说来看,自我的边界并不是固定的,集体无意识随时可能涌入,影响他甚至支配他。人可能完全丧失掉自我,成为原型的奴隶,一个坠入爱河的人可能就是这种情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荣格把“自我”与“意识”做了微妙的区分。“意识”对应着“无意识”,而“自我”对应着“自性”。刚接触荣格心理学的人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将自我与自性作为一个对立的概念来理解。实际上自性是包涵自我的,它透过自我来体验自身。可以说,自性是心灵的总体,这个心灵不仅是指人类的心灵,而是整个意识。完整性就是自性的特点。我常常觉得,荣格是受了佛教里的“空”的概念的启发,将大乘佛教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运用于心理学中,试图用心理学术语来描述“空”——包含并超越二元对立的,人类心灵的起源及进化的终点。所以,自性不是那一个人的,并不存在这个某一个人的自性,只存在某一个人的自性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性意象可能会出现在这个人的梦中和积极想象中。佛法修行里有观空性这样一个法门,而荣格则围绕着自性,发展出积极想象的心理治疗技术。#荣格 #心理学书籍 #阅读与思考 #SoulReal情感 #soulreal文学 #SSR计划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