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ohanna发布时间: 2025-05-09 14:58:59 浏览: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從20年代到30年代,疑古逐漸成為古典學界的主流思潮,傳統的古典學在很多方面受到清算。經書的神聖外衣完全被剝除。很多先秦古書的年代被推遲,有不少書被看作漢以後的偽作(這裡所說的書包括書中的單篇)。雖然懷疑古書之風早就存在,但是只是到了這一次才發展成主流思潮,懷疑的廣度和深度也大大超過以往,從而明顯地改變了古典學的面貌。 就在顧頡剛等掀起疑古浪潮的時候,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辭和敦煌漢簡等新出土的古代文字資料[殷墟卜辭、漢簡以及跟古典學有密切關係的敦煌莫高窟寫卷,都是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發現的]而馳名的王國維,在清華研究院1925年的「古史新證」課上,針對疑古派過分懷疑古史的偏向,提出了以「地下之新材料」「補正紙上之材料」的「二重證據法」[《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2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疑古派認為周以後人所述古史多不可信。王氏根據甲骨卜辭中所見殷王世系,指出《史記·殷本紀》所記殷王世系「雖不免小有舛駁而大致不誤」[同上注52頁];又根據甲骨卜辭所記殷先公「王亥」等名,闡明瞭《山海經》、《楚辭·天問》所說王亥等人事跡,證明即使是這類「謬悠緣飾之書」,「其所言古事亦有一部分之確實性」[同上注52—53頁]。 二重證據法既是研究古史的方法,也是研究古書的方法。就上舉王氏使用這種方法的實例來說,他既證明瞭《殷本紀》所記殷王世系的可靠,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他對《天問》所說王亥(《天問》稱「該」)等人事跡的闡明,從解釋《天問》內容的角度來看,也是一個重要貢獻。王氏在講授、研究《尚書》、《詩經》時,也時常援用甲骨卜辭、銅器銘文等出土資料。王氏之後,由於他的影響和「地下之新材料」的不斷出土,用二重證據法研究古書的人逐漸多了起來。 #SoulReal文学 #裘锡圭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