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成本的小制作,别致的在疏离感的日语环境构建了异质性象征,两位美国主角直面自身在符号系统中的错位,Bob与Charlotte的相遇并非偶然,中年过气演员与哲学专业的人妻,语言障碍与文化冲突成为others的具象化。广告拍摄现场,小日子导演用蹩脚英语指导Bob“与威士忌瓶恋爱”的荒诞中还通过能指链(威士忌-杏感-成功)构建了这一套欲望的符号系统,正是消费商品主义对人的情感的异化,它们用商品符号取代了真实育望,人成为了能指链上的傀儡,这种异化就像是汤羹中撒多了味精,真是好渴好渴啊,而看了个这个开头就不由感慨,东京真的是好热好热啊......
当Charlotte说“我们连家具都没选过”,她想表达出的应是她的婚姻作为象征阶层契合的契约,婚姻并非基于主体间性的真实连接,而是经由社会others认证的筹码互押(她的学术世家光环与丈夫的先锋艺术身份),这是一种“给予匮乏”的对婚姻的解构。当然,这点中国人并不会有太多的感触,门当户对是千年规训,凤凰男孔雀女是人神共弃,才子佳人才是理想佳话,情感沦为符号系统的副产品,对中国人一点也不陌生,反而是非常合理的。另一个场景,Charlotte试图通过插花、禅修触摸东瀛文化的内核,却在寺庙中因无法理解僧侣诵经而落泪,Bob将涩谷十字路口视作主题公园,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普遍困境,我们如果只能用出生成长地文化滤镜重构他者,下限也就是鸡同鸭讲而已。影片对日本文化的呈现仍停留在和服、神社的符号堆砌,寿司店里的礼仪困惑本质上仍是西方人的东方主义的傲慢而已,小日子能受得了这一套,中国人可不吃。
影片试图的突破是用优雅的妥协去揭示了穿越幻象的可能性。京都古寺前的抛弃婚戒并投入许愿池的动作,暗含着“象征性关机”的实践,但最终回归家庭是软弱性还是妥协的周全?京都古寺前。这种适可而止的叙事,是不是将存在主义危机简化为都市邂逅的浪漫想象?在中国的当下,这种孤独叙事是不是也能够触景生情,北京“Bob”们在用期权这种老板画的饼和学区房上车填补焦虑,上海“Charlotte”们在小红薯上摆弄她们的精致和生活的体面,一边抢着各种临期食品,一边又时不时得听到一句,我老公刚从洛杉矶回来,我好久没去巴黎了。那句“Does it get easier?”的诘问,我看来在中国同样也是一句最尖锐的叩问。不同的是,我们的社会时钟更严苛——35岁未婚女性就是大龄剩女,年轻人一时找不到工作就被称作啃老躺平,我们连迷失都需要高昂的沉默成本。Bob在居酒屋的独白:“Mean is OK.”是可以告慰我们每个人的。承认自己平凡,接纳未来迷失,当我们的城市继续在玻璃幕墙上投射虚幻的倒影,我们是不是可以学着Bob与Charlotte,在自动贩卖机的光泽中对视,用沉默守护那些未被消费主义劫持的微末心动的真实。
当Charlotte在KTV唱响《Brass in Pocket》,合成器音效突变引发的听觉暴力,同步了秩序的短暂崩解;而酒店走廊持续的低频嗡鸣,影片最动人的力量,在于承认了孤独的永恒性。那句被消音的告别耳语,当Charlotte赤足走过东京街头,脚步声穿透电子乐的喧嚣,我们听见了存在本身即是意义的昭告,哪怕它如便利店草莓味Pocky般即将过期。
Mean is OK.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