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弟不知,我听得朝廷差人赍药酒来赐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
“哥哥,反了罢!”
“兄弟,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
“我镇江有三千军马,哥哥这里楚州军马,尽点起来,并这百姓都尽数起去,并气力招军买马,杀将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强似在这奸臣们手下受气!”
“兄弟且慢着,再有计较。”
“哥哥,几时起义兵?我那里也起军来接应。”
“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我死之后,尸首定葬于此处,我已看定了也!”言讫,堕泪如雨。
“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
————————————————————————
前半部分做加法,后半部分做减法,加减之间,无限感怀。
评论:
作者: 其实我对李逵这个人从头至尾没什么好感,也许是因为没有生逢乱世,所以欣赏不来残暴和戾气太重的人。尤其是在看到他为了拉朱仝入伙而杀了小衙内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简直是没有人性,小孩子都杀。后来也一直不太待见他。昨日看到这里时,全书接近尾声。前面慢慢集合起来的108人,慢慢散去,透过屏幕弥漫着戏要散场的悲凉。像一场辛苦拾柴燃起的一堆大火,渐渐熄灭一样。李逵死的时候,我看到了最后一缕烟。
作者: 李逵对宋江,是很信任,很依赖的。大家都哥哥,但是我就记住了李逵叫哥哥。不知道为什么,觉得他没有脑子,惹事精,又很残暴,但是也很简单。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作者: 宋江对李逵也有特别的偏爱和关注。出于头脑简单容易掌控也好,出于兄弟情义也好。情感是客观存在的。我讨厌李逵的残暴,但我同样欣赏他的赤诚。信任一个人,忠于一个人,两肋插刀算什么?要我入黄泉也不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