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的一些观点,让目前的自己对一些认知更为清晰。
①先天的事物我们必然无法选择,原生家庭的确会对我们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后天如何生活,主要还是掌握再我们自己手里。
每个人过往经历不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人迈过去了,有人拿着借口在门前停住。
②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也有自己的课题。不干涉别人,也别人干涉自己。不为别人的过错,去惩罚自己,获得坏情绪等等。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阿德勒、弗洛伊德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适用的人生观点,他们之间分不出对与错,我们所处的时代、经历都不同,尽可能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受用的观点就好。
④书名为《被讨厌的勇气》,我最开始理解要有勇气,原来更侧重不怕被人讨厌
个人感悟及原文摘要:
事情已经发生,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面对当下所发生的事
原文:“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
先天的我们无法决定,就像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就是普通老百姓 后天的我们是可以通过自身去改变,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
原文: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心事重重,怨念颇深,觉得人生诸多不幸,万事诸多无奈,经常会幻想换种活法。可一说到改变,他们就会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办呢?
与这世间发生的种种和解,然后尽力去做到自洽
原文: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常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给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找一个借口
原文: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不缺席审判,尽量做到不去背后议论别人,一个人在不同人眼里,好坏评价都有,不被别人的主观评价影响,坚持自己的评判标准
原文:缺席审判
要看明白生气后背要表达的是什么,它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只是想以这种方式快速的说服你
原文:尽管如此,你还是大声呵斥了他。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以前我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现在我追求更好的成为自己。
原文:你想“变成别人”吗?
改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从0到1的跨越,往往比从1到10更难,我们都想保持在自己的舒适圈一成不变
原文: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让我想起了《长安的荔枝》,即使失败,我也想知道,能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原文: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
能够认识到问题,并开始接受
原文: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
为什么会孤独,因为有个体和群体这个概念,如果只有你一人,就没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孤独
原文: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个某人,孤独就会袭来。
他人之得,非我之失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原文: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那么活跃,而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呢;或者是看到朋友过得幸福,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躁。
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只有我们自己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原文:那就是,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潜意识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却称之为命运。——荣格
原文: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了。
不想开始新的关系,是以前受过的伤未愈
原文:我害怕与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就想回避人生课题。
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父辈未完成的遗憾,确实有一定程度上加在我们下一辈身上,他把他认为的好给到你,这是他表达爱的方式,不能说他对与错。
原文: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
书名是被讨厌的勇气,我一直理解侧重勇气,原来更侧重不怕被人讨厌
原文: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请你好好记住这一点。
一路走来,我们都在选择,每个人的目的地不一样,选择与自己方向一致的伙伴,而有的伙伴就渐行渐远
原文: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评论:
Souler: 这个书我今天在图书馆也看到了,但还没看具体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