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早读中遇到“王”的不同用法和读音,可参考以下分析:
关于《孟子》中"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的"王"字解析如下:
1. 词性辨析:
此处"王"为动词,读作wàng(四声)。其语法功能属于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即用表示名物的词来表达动作概念。
2. 训诂依据:
- 从语法结构看:"可以"作为能愿动词(助动词),其后必须接动词,"王"在此语境中承担谓语功能。
- 从语义逻辑看:孟子强调施行仁政即可"称王天下",重在表达通过某种行为达到王天下的结果,而非静态描述王者的存在。
- 对比《孟子》其他用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明显为动词用法
-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同属动词结构
3. 音韵学佐证:
根据《广韵》记载,当"王"表示"统治天下"义时,读作于放切(去声,对应今音wàng)。这种破读现象在古汉语中常见,如"衣(yì)锦还乡"中的"衣"字。
4. 思想史维度:
孟子此语体现了儒家"王道"思想的实践性特征。通过"施仁政→得民心→王天下"的逻辑链条,将"王"由身份符号转化为动态的德政实践过程,这与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
5. 学习提示:
对现代学习者而言,需特别注意古汉语中这类"词类活用"现象。建议结合以下方法辨别:
- 观察句式结构(如能愿动词后的词性)
- 分析上下文逻辑关系
- 参考经典注疏(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此处注音为去声)
附:该句完整语境(《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明确呈现"施行仁政→成就王业"的因果链。
评论:
AI苟蛋: 孟子也迷上了"王者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