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所谓爱情 #日常分享文案 #作品记录
当爱情成为一场算法
深夜,城市依旧浸泡在荧光的河流里。我蜷缩在二十六楼飘窗的角落,任由手机屏幕的冷光割裂瞳孔。楼下的便利店亮着永不疲倦的灯箱,穿超短裙的AI虚拟偶像在对面巨幕上眨着数据构成的睫毛,外卖骑手的电动车碾过积水,碾碎了霓虹倒影里最后一抹属于人类的温度。
人们说这是爱情最好的时代。两公里内有一百三十七个匹配度超90%的异性,左滑是速朽的邂逅,右滑是精装简历式的悸动。我们在咖啡厅交换体检报告和征信分数,像两台待机的机器谨慎校准参数;在情人节批量转发带二维码的电子玫瑰,让算法替心跳计算绽放的弧度。可为何当我的手指悬停在“确认关系”的按钮上,总听见胸腔深处传来生锈齿轮艰涩的摩擦声?
记得那晚暴雨,他发来一张截屏——某社交软件年度报告里,我占据“深夜对话最频繁TOP3”的徽章。雨滴在玻璃上蜿蜒成蓝色数据流,我突然看清那些彻夜长谈的真相:我们不过是在交换关键词。他说“存在主义”时推荐了五本豆瓣高分书单,我提及“冰岛极光”便弹出三条旅行攻略,连最后的分手台词都像是从情感博主那里拼贴的模板。当灵魂被拆解成可检索的标签,当拥抱的温度被降维成表情包,我们是否早已在云端备份了所有心动,却弄丢了登录肉身的密码?
便利店里加热的便当在微波炉里孤独旋转。隔着玻璃,我看见年轻女孩对着前置摄像头练习接吻的角度,中年男人把婚戒摘下来塞进西装口袋,隔壁桌的情侣各自戴着蓝牙耳机,给不同的人发送相同的情话。爱情成了即时通讯里闪烁的“对方正在输入”,成了购物车共享时跳动的折扣倒计时,成了深夜失眠后精准推送的ASMR助眠音频。我们恐惧沉默,便用信息气泡填满每一寸罅隙;害怕真实,便用滤镜把皱纹与脆弱P成永恒的精致。
凌晨三点,我点开加密相册里那张胶片扫描图。二十年前的父母站在褪色海棠花前,母亲裙角沾着泥土,父亲手表慢了十五分钟,他们的情书藏在铁盒里,字迹被岁月洇成褐色的褶皱。那时的爱情是慢镜头里生长的植物,是邮差自行车铃铛摇晃出的期待,是争吵后一把湿漉漉的伞斜斜倾向对方的弧度。而我们这一代,连分手都要讲究效率——拉黑前记得解绑亲密付,回收所有充电器和共同饲养的电子宠物,最后在朋友圈同步一则克制得体的告别小作文,配图是灰调城市天际线。
天快亮时,我收到他的消息:“你那边下雨了吗?”天气预报软件显示我们相隔的三个时区都晴朗。或许这已是当代爱情最温柔的隐喻:明明共享着实时卫星云图,却再无人愿意推开窗,伸手触碰真实的潮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