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Zoebaby发布时间: 2024-08-13 21:02:49 浏览:5 次 发布地: 成都市 天气: 晴

        佛为心,道为骨。真正的自由,看东方文化如何实现? ‍‍‍‍‍‍‍‍ 一、生命之问 先卖个关子。装个13。 20世纪10年代,当荣格在《红书》里面提到“时代精神”与“深度精神”的之间的博弈的时候,再引入到“神的意向”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在10多年之后,他的挚友卫礼贤,一位德国的传教士,引入了中国的一本典籍《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给到了他在十多年前在《红书》想要寻求的答案,……。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可能我们每个人都问到过。如果要Zoe来说,那就是: 我到底是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还是落地现实好好生活? 我到底是为了生存,忙于上班和奔波,还是暂时忍耐饥饿,”纵身一跃“,寻求一条精神与财富双自由之路? 这条自由之路,前期充满荆棘,未来也充满未知,这“纵身一跃”是否值得? 我是否该把未来的结果寄希望于这“纵身一跃”?如果我失败了,我会不会连温饱都无法保障? 所以,这到底是鲁莽还是勇敢? 为什么我难以忍受每日这样煎熬、平庸、两点一线的生活?我心中到底在期待和挣扎什么? 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我心中的幸福? 在我读到大师荣格的《红书》的前面部分(后面未知,因为我还没读完),原来,这样的问题,不仅哲学家克尔凯郭尔问过,尼采问过,老子问过,毛姆问过,连(身兼数职的心理学家)荣格也问过,……。原来大思想家和我们老百姓一样,都问过。这是否可以说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之问”? 只不过,作为一个有职业素养且知名的医生、心理学家、画家、神秘学家,……,荣格从自我实验层面(意思就是拿自己做实验),从心理、哲学、甚至神学层面,来考证个体的成长之路;作为哲学家的克尔凯郭尔,则在20几岁时,在日记里询问“纵身一跃”的代价;尼采,在他的哲学世界里,询问生命背后的真相(当然也没逃脱西方许多哲学家毙了自己的命运);毛姆,从他小说的主人公的命运,找到了来自东方的答案;而老子,在他的家国情怀和修身养性中,静静的寻找到了自然之道的答案;而后来传进中国的佛学,也在另一个维度,找到了解释。 多么神奇的世界,多么贯穿古今、中外的对话,大师云集,穿越千年,耳畔仍在。而今到了21世纪20年代,我们会不会有新的理解? 佛为心,道为骨。 荣格在《金花的秘密》一书中提到这样一段话: “第三章的后半部分明确提到了所谓的“止观”方法,这是智顗的天台宗修习的纯佛教方法。从这一点来看,这部经典的表述中存在着某种不连贯之处,一方面它进一步描述了“金花”的培育;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否弃世界、将目标断然转向涅槃的纯粹佛教思想。如果从精神高度和作品的整体性来考虑,那么随后几章有些东拼西凑,价值没有那么大。”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一点的理解,Zoe是这样想的: 修习金丹、培育金花,是一种我们对身体锤炼、对物质世界(基础性的)锤炼的表现方式,而对于内在精神世界的修炼,对于心态的把握(佛学和道学是一脉相承的特点的),那就是顺心和自然,不执着。 但在外国人看来,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比较矛盾的点:就是我们既锤炼我们物质世界和身体,例如锤炼筋骨、修习武术,勤奋克己,同时,我们又会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要去执着于此,要放平心态,要顺其自然,柔和如水。 对于长期在理性主义熏陶下的西方人来说,由于他们有着丈量世界的一个绝对标尺,就是理性,所以他们不太能理解东方人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思维方式/思想体系。最精辟的来说,中国的一句老话可以解释,“佛为心、道为骨”。 所以我们并没有如荣格所说,(在第三章)继承了佛学的某些观点,就抛弃了道家要修炼金丹这个想法。我们事实上,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修炼,是两套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哲学体系和修炼法门。同时这两套方法,又是以“一以贯之”的思想来执行的。 所以,在这里,我想再次提到老祖宗的一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没有一个可以绝对倚仗的标尺,但同时又有着可以遵循的“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如果荣格、卫礼贤还活着,我很想告诉他。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很有意思。) 但《金花的秘密》本身,荣格用了很优美的词藻(翻译老师也功不可没)描绘了这本从中国道家典籍翻译过去的书,相当于从外国人视角来回看中国文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回望:因为,在现代西方思潮影响下,我们的国学传承,是不是可以从一个心理学、哲学大师眼里,来看一看呢?也就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诠释古老的东方思想。 值得骄傲的是,咱们中国人的思想体系解决了外国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同毛姆笔下的主人公拉里·达雷尔(小说《刀锋》),继在印度之后,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了最终的答案,终于寻求到了平衡:自我的精神发展 vs 世俗的生活和欲望。 字数超了,明天吧。#聊聊人生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