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
茫茫人海,我们究竟会以怎样一种方式相遇?但不论是怎样相遇的,最终的结果都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是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的一次擦肩而过,是集齐天时地利人和兑换来的一次邂逅,是所有的默契安排的一次命运轨迹。
作者阿兰·德波顿属于英伦才子型作家,作品中带着满满的哲学气息。像《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就是这种充满哲思的作品。
这一部《爱情笔记》算是其最早的小说,发表于1993年,开篇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邂逅。两个人在同一架飞机上相遇,然后在短暂的飞行途中因聊得愉快而一见钟情,这之后就是约会、上床、争吵和移情别恋、消沉以及爱上新的人。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架构,任何爱情小说都会有的情节。但是阿兰·德波顿的作品是充满了哲学思考的。
在他们相遇和恋爱后,他的文字从感性变为理性,他会认真的计算他们相遇的概率,最终的结果是1/5840.82,原来,宿命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可以用准确的概率表述的爱情,并不是命运的安排,而仅仅只是偶然。
这本书我刚看到了这里,还没看完。但看到此处就已经很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了。
作者经过一番计算之后,给出的结论是:“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一个特定的人”。爱情的产生,无疑与荷尔蒙有无可否认的关系。也就是说,爱情首先是一种化学现象。只有到了青春期,当与性爱有关的荷尔蒙开始大量分泌时,人们才发生爱情的强烈体验。这大概也就是最近流行的“多巴胺”的缘故吧,夏日里到处都是衣服遮盖不住的身体,多巴胺带来了强烈的爱意。
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爱情怎么可以是统计学和化学呢?爱情必须是艺术的和情感的,所以,我们用文字编织了各种关于爱情的梦。爱情本来就需要梦的维系。爱情始于荷尔蒙和多巴胺,完整于情感和仪式感,最终还是要归于理性。
有人觉得吧荷尔蒙和多巴胺的喜欢排在首位是庸俗的,但一个人如果连你的外在都看不上了,还怎么去喜欢你的灵魂。



评论:
澄不橙cc: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和莎莫的500天
乐也: 悲哀的是,从一见钟情,到爱上另一个人,也只是一本书的时间
作者: 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