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女性》值得一读[强][强][强]
中国或者亚裔家庭的孩子,是在控制中长大的,是没有被接纳过的。
「我爱你」需要条件,你要取得成就、做出事业来不断证明自己,或者顺从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爱。
这种「控制」对人的影响是终生且无差别的,无论是村里的翠花还是麻省的博士都无法逃脱。
有时她们需要的可能只是有人对自己说一句:I see your life。
男性也逃不掉。
因为是独生子,所以父母给他一直灌输的思想是「你听话、你听话,听话以后家里的东西都是你的」。
父亲掌握着家里的财政,也安排了他的婚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办法去决定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只能像白纸一样任人图画。
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就像歪脖子树一样很难掰正了。
所以在精神上和家庭解绑,是每个东亚小孩都要完成的课题。
只有把父母的光环打掉,突破这层亲子间的「权力关系」,内在的小孩才会真正地成长起来。
上野老师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
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我过去有过「慕强」的阶段。
因为自己在社会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和死亡风险,像一只刚出生的小动物一样,自然而然就会想变强。
但现在的想法就是——
鼓励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发挥才能,但不要成为人上人去倾轧别人,掠夺资源。
再强的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成为「弱肉强食」的捍卫者,是在给未来的自己挖坑。
我们可以做的是立警示牌,告诉大家婚姻制度的真相,成为妻子、妈妈的风险。
但我们没有实现这种环境,我们没有全职主妇只有家庭保姆,社会没有提供更多选项。
当你只有一条路可走时,你告诉我这是选择的自由,那不好意思,这就是「向下的自由」。
全世界的女性都是命运共同体。
毕竟我跑了十万八千里,面对的还是父权制。
短短的一生是要用来体验的。
所以,我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追求
「活得自在,身心自由」。
而不是规划一张清单,一条条列什么时候要完成什么事,没有的。
充实自己的生活,找到前进方向才是关键。
最主要的原因是:
没有人再盯着我的生育价值。
女性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被逼迫得更厉害,因为那是收割生育价值、性价值的「最佳年纪」。
而且父权制文化中,年龄就是权力。
所以「40岁焦虑」「剩女」类似的概念,
我觉得都是用来「卷」女性的精神桎梏,
或者说是用来收割女性「性价值」的陷阱。
评论:
作者: 出新书了基层女性生存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