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医生心理咨询健康中心发布时间: 2024-04-21 09:36:08 浏览:1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越是讨厌自己,那就越要接受自己: 很多家长在夸自己家孩子的时候,最常听到的就是“我家孩子最懂事了”。 但是,有没有想过“太懂事”真的是好事吗? 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赞赏,但这也一定是站在一部分家长的角度。 如果孩子足够懂事的话,自己就可以少操点心,不必为孩子的日常劳心劳力,每天把自己搞得心率交瘁,就可以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 甚至孩子还可以替自己分担一些日常杂事,或者是能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 但是,这些方便其实是建立在孩子的付出之上。 当然,这并是说孩子不应该为父母着想,而是要有一个“度”。 因为一个孩子太过于懂事,去承担太多不属于自己年龄段的问题,是会很容易影响到TA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 譬如,TA们会时刻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化,如果父母不开心了,就会想法设想地去哄父母开心。 于是,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习得一种超能力,那就是非常擅于察言观色。 许多父母,都会认为孩子不懂这些,还会经常不注意地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 如,我一天天太累了,你就不能懂事点,时常会把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但实际上,孩子都会把它记在心中,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守护这个家。 当父母关系失衡时,许多孩子都会做出一些自我牺牲,用尽全力去修复父母的情绪,守护好这个家庭。 有一个词叫做“亲职化”也称为“父母化”。是说儿童和青少年超出自身发展水平,过早地扮演者父母的角色,去承担成年人责任的现象。 而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模式,就很容易导致一个孩子过于懂事,成长为一个高敏感,讨好型人格,过度担责,过度负责,擅于看他人眼色的小大人。 一个人在童年时与父母构建的关系模式,是会延伸到TA成年以后和所有人构建起的关系模式。 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过于早熟和懂事,与父母构建的关系中,总是处于一个付出者和照顾者的位置。 那么,在长大之后,TA在工作中与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同样会呈现出这样一种事事都过于尽职尽责的状态。 譬如,和同事搭档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明明同事也有责任,但自己却会习惯性地把所有责任与错误都揽在身上,会认为是自己连累同事,于是独自揽下所有责任。 而且这种牺牲还不一定会获得同事的感激,可能对方一出错,还有可能会再次把责任推给自己。 因为过度担责的思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只要不去自我归因,自我担责,就会觉得对不起谁。 同样在进入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 如果伴侣是一个责任分明的人,TA会在关系中主动担责,不逃避,不推脱,也愿意付出。 但如果伴侣是一个关系中责任界限模糊的人,也就会不断地索取索取,消耗付出者。 而且,通常一个习惯于在关系中付出的人,TA们寻找到的恋人却都会是一个责任界限模糊的人,因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付出者熟悉的关系模式。 由于孩子在成长阶段无法以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为前提,习惯性地照顾父母的感受,也就没有建立好自己的主体感、价值感与安全感。 于是TA们就害怕关系中有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因此很会察言观色,非常敏感。 当你总是处于一个付出者和过度担责的角度去构建关系时,你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因为这种用不断付出的方式构建关系的方式,会使你陷入自我内耗,而且关系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付出变得更好,反而是各种糟糕,而且你还很难改变自己。 这时,一个人就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但事实上,这些特质曾经其实并不是糟糕的存在,它其实在你童年时保护过你。 童年时的你还很弱小,没有更多的能力,更多的力量去承受家庭里给你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于是你只能用这种方式去守护。 而在你成年后,你的内在小孩没有长大,还是停留在童年弱小的时刻,觉得所有关系都需要你去付出和讨好,才会融洽。 所以,这并不是你的错,不要去讨厌和嫌弃那个曾经弱小的自己,曾经幼小的你也只是在用自己能力范围的力量,去守护。 而现在的你想要改变和疗愈自己,就需要先接纳现在让你感觉糟糕的自己。 当你不在排斥与讨厌自己的懦弱、自卑与讨好,看见这些行为背后的内在隐喻,真正的改变也就会发生了。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你不该为别人的人生课题与责任负责与买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也是很OK的 #心理咨询科普 #心理咨询师 #心理医生 #医生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