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春哥与你一起读书发布时间: 2022-09-13 17:33:52 浏览:10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春哥与你一起读《道德经》第十五章2 老子很喜欢用“谷”来形容道和得道之人,旷兮其若谷,又一次提到了“谷”,虚怀若谷,真正的得道之人,必然是豁达之人。那我们就再一次想想山谷吧,山谷是山的低位,山谷中没有山顶站得高望得远的风景,山谷没有山顶的险峭与巍峨。记得有一次登北京香山,攀登之路枫叶正红,景色宜人,一行人有说有笑,边赏边爬,很快就到了山顶,结果傻眼了,山顶空间有限,人数众多,大家紧贴着身体站着,没地方歇脚,好不容易错着身子挤到山顶栏杆边,匆匆远眺山下的风景,还没等全部引入眼帘,就被旁边的行人喊着让一让,感受极差,又匆匆开始下山,反倒是那远眺的一眼,那大片的枫叶的红和其他树木的绿交相呼应,美不胜收。但是转念一想,那美不就是在刚才路过的山谷吗?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我们不断攀登,向往高处,向往登顶,但是当我们真正的登到山顶之时,却发现高处不胜寒,山顶之处,无从下脚,一不小心,又有坠落的风险。而我们的美好,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忽视掉了,那山谷中的郁郁葱葱,花团锦簇,溪水涓涓,虫鸣鸟啼……在山顶中只能遥望,只能远眺,只能回忆。山谷中更多的是包容,是内涵,是旷达,是生机,这不正是得道之人所必须的吗? 读到这句,突然脑中闪过一丝念想,得道之人难道不应该是清如净水吗?怎么会混兮其若浊。一想大江大河大海,又一下子感觉到全明白了。黄河之所以是黄河,浑浊着泥沙,孕育着生命,长江之所以是长江,奔腾不息,浩浩汤汤,大海之所以是大海,海纳百川,万物生长。一个人如果能够像大江大河大海一般,气度不凡,有容乃大,那不正是得道之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吗? 所以提出了关于得道之人的提问,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读此句时定是要泡一杯绿茶,开水冲泡之时,水面搅动,翠绿的茶叶上下翻滚,正所谓动之徐生,待到静止片刻,茶叶或漂或沉,水渐清,正所谓静之徐清。静之徐清,动之徐生,动与静相互转化,动静结合,用提问的方式将得道之人的精神状态描绘了出来。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盈”就是满;“蔽”在这里通“敝”,破旧,鄙陋之意。所以得道之人,正是懂得不欲盈的道理,努力做到不欲盈,才能够不断的持续的更新,我们再看刚才泡的那一杯茶,如果仅仅是满杯冲泡的水,泡久了茶浓味涩,再久腐味将至,因此要持续更新,但又深知水满则溢,所以需要持续保持不盈满的状态,有了续水换茶的机会,茶才正味啊,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吗?

很喜欢余秋雨先生对这一段的翻译,保留了原文的诗一样的美感,直接附上,供大家欣赏。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今译」
古时善于为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正因为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来描述:
他们谨慎,像是冬天涉河;
他们警惕,像是提防邻户;
他们端庄,像是在外做客;
他们涣和,像是春冰消除;
他们敦厚,像是未凿之木;
他们旷远,像是深山幽谷;
他们包容,像是大河浑浊。
谁能在浑浊中静下来徐徐澄清?
谁能在安定中动起来慢慢推进?
只需保有此道,不求满盈。
由于不求满盈,虽有弊端也能新成。 #道德经 #文学 #文言文 #春哥与你一起读书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