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来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三部曲”之一
这是一个迷茫又坚定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冲动和救赎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位白衣苍苍,高贵优雅,生活富足的老妇人C太太一段尘封已久却又难以启齿的往事。
在故事里,四十岁的C太太在丈夫英年早逝后郁郁寡欢,长期独居的她只能来到丈夫生前经常带她去的赌场,学习丈夫生前传授的经验,试图通过观察各种人的手来窥探他们内心世界。
在这里,C太太邂逅了影响了她后半生,令她痛苦纠结了二十多年,久久无法释怀的年轻陌生男人。
不知是圣母心泛滥,还是出于高尚的情操,C太太对这个长相姣好,年龄与她儿子相仿的年轻人动了侧隐之心。
她一路尾随年轻人到了赌场外,此时的年轻人已经输光了所有,失魂落魄,万念俱灰,正绝望地准备离开这个世界,C太太默默观察,静静守候。
一场大雨倾盆而下,C太太终于鼓起勇气,冲向大雨中试图拯救下陌生的年轻人。正因为这一刻的冲动,让被短暂激情冲昏了头脑的C太太当晚在破旧的小旅馆失身于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男人。
在片刻的纠结和犹豫间,C太太成功“说服”自己,这只不过是一场身不由已,迫在眉睫的救赎而已,只是这场救赎需要她献身,她并没有背叛任何人。
只是仅在短短数小时的相处后,C太太的内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她准备好钱在约定的地点,亲眼目送年轻人转身离开房间那一刻,她黯然神伤,甚至伤心欲绝。原来年轻人只是把她视为一个圣女,而不是女人。
C太太失望透顶,一种她不愿意承认的失望,她渴望这个年轻人当时可以抱着她,恳求她,这样哪怕天涯海角,她都会和他一起去,她可以不惜让自己的姓氏和孩子的姓氏蒙休…….C太太是真的动了与年轻人私奔的念头:
“我暗自梦想着怎样给他一场惊喜:我将他送上火车,等到最后,等到只剩下最后的一霎,当他伸出手来跟我握别,我就出其不意地跳上车去,这一夜就和他同在一起,以后夜夜——只要他愿意,都和他同在一起。我想着这些不禁心跳血涌,感到一阵欢快兴奋的晕眩,好几次一边拿着衣裳扔进皮箱,一边失声大笑,弄得那位使女完全莫名其妙:我自己也觉得有些神经错乱了。”
可惜表姐的突破造访,让她错失了去车站与年轻人私奔的机会。为此C太太失望透顶,试图从愤怒、后悔和绝望交织而成的走头无路、痛心疾首中解脱出来,她认为是她自己犯了错,才会失去了和他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
C太太像是被激情冲散了理智和知觉,她开始寻找和他度过的每一个瞬间…….想借助于那几小时的回忆自我欺骗。于是她失魂落魄的再次来到了赌场,却看到了令她愤怒心碎的一幕。
那个在天主教堂神像前虔诚忏悔,并发誓痛改前非,决心戒赌,露出纯洁无辜、天真无邪微笑的感恩年轻人。此时如痴如醉,着了魔般的沉浸在赌场里。面对C太太的突然出现,他怒不可遏,他放声叫嚷并辱骂C太太是个晦气的人。
这番情景深深地印在C太太的脑海里,成为她后半生羞于启齿和难以释怀的回忆。尽管时隔多年,C太太打听得知当年她好心救下的年轻人,在十年前开枪自杀。C太太内心变得平静了很多,终于再也没有任何证人记得那段回忆了。
C太太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为自己激情的24小时,满心羞愧,良心难安的度过了二十多年。二十四小时完全可以决定一个女人的命运,或许当时的决定并不理智,C太太也因为这次的救赎之举,惩罚折磨了自己内心几十年。
“理解别人远比审判别人更快乐”直击人心,发人深思。我们往往会通过事情的表面去轻易审判一个人,上升到道德底线和伦理私情。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事只发生在一瞬间,人的一念之差决定了我们随时冲动犯错的可能性。纠结也好,悔恨也罢,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理解和审判,而是自我的救赎和拒绝内耗,同时理智的面对助人和尊重他人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