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以两个月为周期,经历了两次大事件,或者说大课题。今早,在意识里面提炼加工这些事件,发现能够化繁为简,从而提炼出对我来说最核心的部分。 在思想和意识领域,流动性为第一判断标准。 在和不同的意识领域碰撞的时候,观察对方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 1.聚焦点,是落在衣食住行,还是被外部传媒强烈带动,还是被自身的欲望牵引,还是有自我探索的渴望。 2.意识边界固化,是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固化,不接受松动可能性。 3.自我心理位置,是以征服和被征服的模式去喂养自我的自大,还是以臣服的模式去观察理解众生。 4.对“禁忌”的真诚和勇敢。是否有“不可谈”“不可触碰”的话题,这涉及到面对外界的“私心”和“掌控”,也涉及到面对自己的“胆小”和“回避”,但只要阻止“流动”,那就是选择了“受限”的模式。 5.意识状态和内容的现状反而并不重要,从哪个方面来讲人都是无知且主观的,但是去往哪里,是由内心的选择决定的。内心的选择也是遵循同频相吸的原则。 这两个月这两个课题也给我狠狠上了一课,有一个课题在我十八岁的时候做过一次,做的一塌糊涂,现在变个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再来一次,其实也是让我更加认清了自己,也更加理解了如何拆解和理解一个差异巨大的意识空间。 女性这个性别更容易被“镜像”绕住,也就是从别人特别是男性的眼里去欣赏或者否定自己,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很难察觉但随时存在的心理状态,现在也大量充斥着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衍生出来的文学或者文艺作品,都在从正反面加强这种自我定位标准。也就是所谓的“魅力”和“作为女性价值”的勾连代码。这个坑卷进去好多人,当然,我认为是坑,也只是基于我并不想在这种类型的事情上花费时间精力去经历故事的自我选择。 “自我价值”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去看破的事情,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后的核心,需要去穿透它,穿到最后,“我”是什么? 我都不是什么的时候,作为女性的我,就无所依附,所有在“女性”之上的附加编程,当然也会随之坍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