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5年,第一部《堂吉诃德》出版,哥伦布跟麦哲伦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壮举,所以在小说里,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很多现代的概念。彼时的中国,万历皇帝还在跟他的臣子们斗气,四大名著里边的三部已经问世,就是不知道在当时的影响怎样。文学评论家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属于开创性的存在,毕竟我还没读过西方的古典小说。不仅于此,中国的古典小说已经够费劲啦。 如果拿冒险奇幻这个题材来比较,《堂吉诃德》更接近于四大名著里边的《西游记》,虽然里边的行侠仗义的成分也可对标《水浒传》。如果说《西游记》创建了一个神话体系,那么《堂吉诃德》完全就是一个草台班子。不过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半梦境一半神经的经历,这本书与其说是堂吉诃德先生的冒险记,毋宁说改名叫堂吉诃德遇难记。 很难想象一个人竟然痴迷一件事情到如此地步。想当年看金庸古龙少林寺的时代,倒是也做过短暂的武侠梦,只是年少时候的梦很少有人当真,即便是当真也没有能力去实现。但是本书的主角吉桑诺先生已经五十岁了,这个年龄还做梦就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他有能力去尝试,并且已经没人能管得了他了。都说老年人恋爱如老房子着火,看来做梦亦然。 堂吉诃德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明星人物,为全世界人民所熟知,包括他的侍从桑丘,也跟着沾了光。即便是没有读过原著,也早已知道他老人家大战风车的英勇事迹。但是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案例,就有点说不上来了。起初我以为是没看原著,当我费劲巴拉的看完全书之后,发现就这么一件口熟能详的代表事件,其实也是被夸大其辞了。比起我们猴哥一路西行的奇幻,精彩程度简直不是一个层次。 这本书在艺术性上的成就我以为不是很高,有点接近于《一千零一夜》或者《十日谈》,除了主角的经历,还夹带了不少跟主角无关的故事,有贩卖私货之嫌。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本书算是讽刺小说,却没有奇幻的内容,以堂吉诃德先生单薄的经历撑不起这么漫长的文字。如果说我们对西方尤其是欧洲大陆的传统文化多一点底蕴的话,可能会增加这本书的精彩程度。因为这本书里所引用的数量居多的俚语、俗语、歇后语,翻译出来之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俏皮和精彩。这也是很多外国作品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换做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也同样如此。据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文学这东西,从生下来就被注定了。 回到本书,第二部跟第一部相比,主角与配角似乎调了个,桑丘远比他的骑士主人更活跃,言论里边也颇多精彩之处。尤其是担任海岛总督的那一段,简直就是哲人在世,颇有李逵当官张飞审西瓜的睿智。最让人折服的是他毅然挂冠而去,颇有看透世事的大智慧。自古以来,无论中外的官场都是危险之地,及早脱身才是正确选择,说到这里,最近咱们这发生的著名事件(跳楼)可以证明,桑丘的境界不可谓不高。 第二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字传播的速度有点太快了。堂吉诃德完全成了一个网红,走到哪都能被认出来,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如果说堂吉诃德先生有可以让人羡慕的地方,那就是在他这个年纪,还可以肆无忌惮的做梦,并且还能痴迷不悟。我还没到他这个年纪,已经俗不可耐了。

评论:
蓝色天空: 总结的很精辟。
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一定要爱做梦,做好梦万一哪天不小心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