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布衣无心发布时间: 2024-07-04 00:51:47 浏览:40 次 发布地: 青岛市 天气: 晴

        其实,实话实说,中国当代书坛,也并非一无是处的。 我说的“当代”,是指在近20年的时间长度内。这20年中,老一辈书家凋零殆尽,一批新人粉墨登场。 说是新人,其实岁数并不小了,现今比较活跃的、名头比较大的,多数超过60岁了。 平心而论,当今书坛的平均水平,是高于80年代初的;然而,80年代初有几位高峰式的大家,包括林散之、沙孟海等老先生,都是学养深厚、书艺造诣极高的大家,这样的书家现在是没有的,估计也不可能产生了,单是文化这一关就过不了。 但当今书坛也并非一无是处,我觉得在章法和某些概念的创设上,当今书坛是有贡献的。 林老、沙老包括启功老那一代人写字,沿袭了前人的章法,很传统。当代写字的人不大满足于传统的章法,所以做了各种尝试,我以前说过,已故的刘洪彪先生在章法上就有很多有益的探索。 但我比较讨厌各种拼接的所谓章法。这两天摆摊折腾团扇,拼接的我都想吐了。这类拼接现在到处可见,好几种颜色的纸拼接在一起,花里胡哨的,这不是章法上的创新,应该归入装裱创新。 我也不喜欢王厚祥先生的章法——他喜欢把一行行字写歪,有时候,行与行之间出现类似“人”字下部这么大的空隙,给人一种不舒服的观感。 我觉得当代书坛最重要的贡献是“线质”概念的提出。 古人也重视线质,比如“横似千里阵云,竖像万岁枯藤”,尤其是“万岁枯藤”,说的就是现在提倡的那种紧实的线质,但古人没有明确“线质”这个概念。 黄惇先生是当代有建树的书法理论家,不过他有点顽固,一直强调说,不要谈“线质”“线条”,那是西画的概念,要讲“点画”。其实,把西画中的概念移用到书法上,有什么不可以的?尤其对草书而言,用线条和线质来形容,更形象,也更准确。 瞎说说的,供大家一笑。 PS:图中的小姑娘是我旁边的一个摆摊的妈妈带着的孩子,在卖鲜花。妈妈长的神似范闲的妹妹范若若,很爱笑。一个晚上娘俩卖的还真是不多。跟妈妈闲聊的时候知道小丫头品学兼优,很懂事。摆摊是妈妈为了锻炼孩子的。这孩子尤其喜欢古风汉服。前两天因为招商办照顾摊位利益不让外来人摆摊,被我护了下来,娘俩才没被赶走。为了表示感谢,小姑娘就跟妈妈吵着今晚要穿汉服来帮我卖扇子,为了谢谢她,给她拍了几张照片,今晚上还真是卖了不少,差不多有不到四百大洋吧。为了感谢小丫头帮忙,我送了她一把扇子和三张书签,孩子高兴的不得了,看着雀跃的孩子,看着剩下的花,干脆又花了30大洋买了一束百合,反正工作室还要供佛,也算帮帮她们娘俩吧[呲牙笑]……

















评论:
Souler: 我喜欢那个清风徐来
作者: [点赞]眼光不错[微笑]
Souler: [狗头脸红][狗头脸红]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