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人没倒过楣,永远没出息 南怀瑾先生 钱穆与中国文化 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时候,碰到一点倒楣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经》,反而应该是好运气。假设一个人永远在好运中,这个人就完了,他永远没有大的出息。所以小小地惩罚他,便不会做大的坏事,这反而是小人的福气。一个人没有倒过楣,便永远没有出息。 一个领导人,像有些帝王,把自己最心爱的大臣一下子革去,不让他干了,或者把宰相一下子派去当县长,或者乡镇长,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是高明的帝王,希望这部下将来能有更大的担待。这就是“小惩而大诫,小人之福也”的道理。 孔子怎么悟到了这个道理呢?断了脚趾学个乖,是孔夫子的因果观。他看到了噬嗑卦初九爻的爻辞,这个爻辞是“屦校、灭趾、无咎”,孔子说“此之谓也”,这一爻就是这个道理。 “屦校”就是我们台湾过去穿的木拖板。我们中国古人不穿鞋子,是穿木屐的。木屐外面加个边就叫“屦校”,“灭趾”是穿着木屐走路,脚歪了一下,把脚指头碰伤、碰断的意思。卜到这一卦,要去做生意会倒楣,会赔本。不过没有关系,伤一个小脚指头而已。虽然有些不顺,但还是小灾。噬嗑卦一路都是凶卦。初九爻是无咎,没有毛病,但人已经伤了,脚指头也断了,怎么还说是无咎呢?无咎不算是很坏的运气,还算是不错的。由此,孔子悟到了人生的道理,虽然指头伤啦,这是小伤呀!不然这个人走路永远不注意,不小心。如果跌倒,或者中风了,变成半身不遂,那麻烦就大啦,就更糟啦!所以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孔子解释这一卦初九爻的爻辞,所引伸出来的人生哲理。 ——南怀瑾先生《易经系传别讲》 “夫忧者所以为昌也”,一个人随时有忧患意识就有前途。如果忘记了忧患而傲慢自大,自以为了不起,这个人非失败不可。越觉得自己不够的人,越是会成功的,所以忧患就是最后成功的条件,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孟子也讲过,一个国家,“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没有敌人,也没有外面的力量来威胁你,这个国家看起来很太平,其实危险极了,是亡国的象征。太平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一旦有事发生,毫无抗拒之力,自然就亡了。 ——南怀瑾先生《列子臆说》 以下摘自《论钱穆与中国文化》 作者:罗义俊(上海社科院终身研究员) 原载:《史林》1996年第4期 唐君毅先生在《钱宾四先生还历纪念》一文中曾说:钱先生一生之学问,一直与中国甲午战败以来之时代忧患共终始。诚哉斯言。钱先生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钱先生去世后,钱师母胡美琦女士曾撰《时代的悲剧》长文,专门记述了钱先生生活在这个两岸阻隔的时代太多无可奈何的悲痛情味。中国文化在这个时代遭遇到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空前厄运。他称这相当于一整个元代史的近百年忧患,是中国历史文化“走进了一步大恶运”。“忧患迭经”的钱先生,对这“恶运”时代,有着深切伤悲的存在感受,忧患不已,悲情常诵。他曾多次勉励新亚书院同学,说:我们在忧苦中诞生,在忧苦中成长,还该在忧苦中前进。这终生不已的忧苦情怀,正是他在这个时代的存在感受与文化悲情。 须要指出的是,钱先生的忧苦情怀,不是悲观,它透发着人文理想主义之光辉,闪蕴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自信心,也就是中国文化中自古典儒到当代儒都有的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忧患意识。理想,悲情,文化自信,原就是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一体所有、一体所发的。就在前面所提的那篇对新亚同学的勉励辞中,钱先生对忧患意识作了以理想为本质的意义诠定,说:“理想的本质便是忧与困。任何一理想,无不在其内心藏有忧。”又说:“忧与困也即是人生之本质。……理想正是面对忧与困而来。理想便正要在忧与困里打开一出路。” 忧患意识乃是一正面的道德意识,是由以万物为一体之仁者的个人的存在感受,进而兴发与融结着对家国天下的关怀。按钱先生的说法,也就是由于自己的忧与困,进而了解社会大众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的理想。他指出,此即是该求的真学问,该有的真智识。钱先生在解释新亚书院的理想时还曾说:“我们的理想,认为中国民族当前的处境,无论如何黑暗与艰苦,我们必会有复兴之前途。而中国民族之复兴,必然将建立在中国民族意识之复兴,以及对于中国民族已往历史文化传统自信心复活之基础上。”此亦即是钱先生与其忧患意识一体的理想,是他所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国人应有的理想,照明与指引“要在忧与困里打开一出路”、“在忧苦中前进”的理想。


评论:
中易世家: [点赞]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