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江阴徐霞客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朴典雅的晴山堂,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的故事。
晴山堂,这座占地538平方米的仿明式建筑,不仅承载着徐霞客对母亲的深深敬意,更彰显着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与独特。它采用三间敞连、十架进深的布局,使整个建筑显得宽敞而又不失庄重。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仿佛能将人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那份古朴与宁静。
走进晴山堂,正中悬挂着“晴山堂”的匾额,字迹苍劲有力,为朱穆之所书。匾额下方,徐霞客母子塑像静静地伫立,母子俩相依相偎,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而在南、西、北壁间,则嵌砌着晴山堂石刻七十六块,以及《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两块。这些石刻,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是研究历史、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石刻上的文字,或苍劲有力,或婉约柔美,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贵墨宝。其中不乏倪瓒、宋濂、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黄道周等名家的题写。他们或抒发对徐霞客先辈德行的敬仰,或表达对徐霞客母亲王孺人的赞颂。这些诗文,不仅是对徐霞客家族的褒奖,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颂。
漫步在晴山堂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座古老的建筑,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魅力,更让我们在品味历史的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