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星空发布时间: 2025-05-03 18:40:12 浏览:0 次 发布地: 平江河民宿(苏州平江路拙政园店) 天气: 晴

        共情是一种能力 共情不是评判和羞辱。你不必让对方认为别人的感受是不对的。 共情是理解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说你要关注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他们的想法。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说:“我讨厌我的学校和老师!”或许你可以这样与孩子共情:“好像你很难喜欢上你的老师和学校。每天起床去上学很难受,是这种感受吧。” 共情能让我们在肯定对方感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去感受对方的感受。 我们会陪伴对方进入到他们的世界。肯定对方的感受时,我们会接纳他们当下的状态;与对方共情时,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内心感受。 简单地说,共情就是我们深入理解他人在某种情形下的情绪反应。 注意:情绪是内在感受的外在表现,情绪反应是表达感受的手段。 例如,如果你家孩子对第二天的考试感到很紧张,你或许可以这样说:“看来这场考试对你来说确实是件很艰难、很痛苦的事。看得出你很紧张、很担心。你现在心情或许很复杂。跟我说说吧。” 而缺乏觉知的父母则可能会说:“别想太多了。你会考好的。相信自己,一切都会没事的。你总是比你想象中做得更好。成绩对我来说不重要。你高兴就好。” 第二种回应听起来很积极,不是吗?尽管父母说得没错,但这样的回应中缺少了共情。 为什么?因为这种说法只照顾了父母的感受,却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我们在与他人共情时,重要的是我们要体会对方的真实感受,而非我们认为对方应该有的感受。 当孩子冲你发火,或者认为他们的痛苦是你造成的,你是很难去共情孩子的。这时,我们往往会把共情的念头扔掉,进入防御状态。 例如,假如你的孩子到家后对你说:“都怪你,搞得我数学一直考不好。你总是在我想学习的时候冲我大喊大叫,让我觉得自己特别没用。如果你能对我耐心一点,经常鼓励我,我就能考得更好。都怪你!” 孩子的话很难听。我们要怎么办?是通过共情做出回应,还是否认孩子的话? 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共情做出回应。记住,我虽然提到了许多种与孩子共情的方式,但你不必把下面这些话一股脑儿说出来: 我的天!你现在肯定很难过。我理解,你心里不舒服。我知道那种感觉有多难受。我知道你在说我,在生我的气。我要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当中肯定有我的责任。你说得一点没错——我控制不住情绪,我没有耐心。我的做法太伤人了。你完全有理由生气,我也生我的气。我会想想我那么做到底是什么原因,好好反思一下,做出改变。过去那么对你,我感到非常抱歉。我那么做太冲动,太伤人。我能理解你有现在这种感受。我想解决你提出的问题,改正没有耐心的缺点。 相信我,这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你心里这样想的时候:“什么?这家伙居然怪我?我有什么错?我这不是在帮她么?岂有此理!”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你的回应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反应进一步升级。你很可能会愤愤不平地说:“你说什么?你考砸了怪我?我是在帮你。我那么耐心,你都忘了吗?为了帮你,我陪你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你却总是心不在焉。你成绩不好是你自己的问题,别赖我。你真是忘恩负义,竟然说这种话!” 当我们觉得自己被孩子攻击时,我们很难保持冷静,因为我们的防御机制会开足马力运转起来。我们会忘记孩子的感受,而只想维护我们自己。 肯定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你有不同意见。要与孩子共情,你就要肯定他们的感受,并且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们认错,这是共情式沟通中最困难的部分,特别是在我们自己尚未治愈内在小孩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内心仍旧是破碎的,我们仍旧在寻求外部世界的认可,认错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失败了。 当我们不加标签、不带评判、如其所是地看待生活时,生活就再也无法让我们产生过激的反应了。 #25年阅读规划#《松弛养育》#共情#肯定对方的感受#体会对方的感受#共情不是评判#感受是没有对错的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