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etaphysics发布时间: 2024-05-09 18:48:07 浏览:1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实际上,这些人造的、割裂的分类掩盖了人类体验极大的多样性。人不等同于类别,没有人能完全符合任何类别的描述。” 这是今天在约瑟夫·布尔戈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一书里看到一句话,我以前一直清楚这样的“贴标签”概念的不正确性,也在思考过为什么一直拒绝医生对我的判断,觉得他们绝大部分都是草包,却没有想到内核其实言简意赅——我是指那种排除自我之外的客观的原因。所以更重要的不是DSM5或者别的乱七八糟的手册里的标签,而是理解自身的防御方式——这是核心。 精神分析真的是一门很牛的学科,今天也了解到其实所谓的“潜意识”根源在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克里斯托弗·里格尔(Christopher Riegel),大名鼎鼎的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给翻译成英文,最后才是佛洛依德借用为精神理论分析基石的。而subconscious和unconscious两个单词的前缀sub与un可以让人一下子明白日常用语的“潜”意识与“无”意识的所谓学术的区别哈哈。看来自己还是很棒的,没有蠢到看不懂文章的地步,至少从某种注意力或者理解能力改善的角度说,我们承认治疗的有效性。 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程度找回读书的,某种学识丰富的喜悦感,亦或者所谓充实感。虽然更重要的更核心的形而上问题横亘至今,但至少我们还是在努力一点一点改变,这是很好的。 1、唐纳德·梅尔泽:所有防御在本质上都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 2、压抑对需要的觉知可以帮助人们追求涉及强烈匮乏感的长期目标。 3、有一种严重的抑郁是由深层的无意识愤怒引起的,这种侵犯性的感受对抑郁者来说,既是可怕的,也是不可接受的。 4、人们有时会向物质求助(食物、酒精、非法药物),而不会向人求助,因为物比人更可预测。如果你认识的某个人有着物质依赖问题,同时很难维持亲密关系,或者,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某方面“成瘾”,那么这些现象背后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对人际关系的渴求。——如果用文艺点的话其实感觉和史铁生《务虚笔记》里的对话大致没有本质的不同——即“把死挂在嘴边的人,不是在期待死,而是在渴望爱……”只是我有点极端了哈哈。 5、“用善意杀死某人”(kill someone with kindness)也指某种情绪表现其实是在掩饰相反的感受。与这样表达情绪的人在一起,你可能会觉得他其实在用某种难以言喻的方式对你表达敌意。有时这种行为是有意的,但这种人往往不知道他自己的真实感受。——我靠,这句话似乎能非常好地解释我对身边某个同事行为的困惑,前面我自己的理解大致和这句话描述差不多,我知道他本意可能并非如此,但我不知道具体可能的根源所在——亦或者所谓的底层逻辑。这很能说的通了就。 今天就先看前五章好了。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