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读过的书总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忘其内容。值此年初,决定今起将所读之书中的惊艳、巧妙之辞,新颖、独特的视角,作者启发我的思考记录于此。这样一来增强书中内容的记忆,再者以备将来回顾。 《西方三大师》这本书是我25年读完的第一本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此书中篇幅极少。关于苏格拉底,之前我只了解过他的“麦穗理论”:即他的学生去麦田中找到最大的一支麦穗,结果空手而回—因为他总觉得下一支麦穗会更好更大。在本书中只记录了一篇《苏格拉底的审判》。苏格拉底以煽动青年、侮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苏格拉底平静饮下毒酒而亡。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在他之前古希腊哲学家只研究世界是如何构成等宏观问题,自苏格拉底开始思考人类本身,研究人类伦理、何为正义、勇敢、诚实等内在品质,知识如何得来,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认为哲学家应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文中有这么一段“《克拉底鲁篇》中的苏格拉底说了这样一个道理:木匠制造织梭,他们总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制造,而只能根据梭的本性即它的eidos (理念或形式)来制造。他又进一步提出问题:由谁来判断这造成的梭的好坏?回答只有使用梭的织工才能判断。”这段话给了我一些启发:即生产者或服务者自己评价自己没有意义,应该听取被服务者的意见,例如药好不好应该问病人,而不是院长的夸奖。学校教得好不好应该问学生,而不是校长夸老师。 关于柏拉图,几年前读过他的《理想国》,我个人很认可他提出的“理想的国家”应由贤人执掌(贤人无疑是最好的榜样,当有了明灯人自然知道往哪儿走。)然后就是“洞穴之喻”,人应到阳光之下去看看真实的世界。本书中讲“柏拉图谈辩证法”:人应思考相反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发展之初只讨论自然,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伦理,到了柏拉图开始讨论辩证法,哲学因此而完善。书中大篇幅的讲辩证法,我是读得不太懂的。我理解的辩证法就是从不同角度,至少是正反两个角度去看待、理解事物。想起一个故事:因为火灾,年轻人的房屋被烧为灰烬,他在外得知大火将他的房子烧毁后却没有沮丧,他说:幸好我没在房子里,真幸运我活了下来。所以人看待事物应多角度、高维度,避免让自己受限于悲观的角度。 本书剩下的就全讲亚里士多德了,他总结、改变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一些理论。如柏拉图提出“哲学王执政”,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君主制最好,贵族制次之,然后依次是共和、min 主、寡头、僭主。我过古代即是君王制。然后他又提倡国家不应过大“城邦疆域小便于守卫。人口少,人民之间相互熟识,可共商国事,实现真正minzhu 。小国寡民,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这与我国古时候的“天子以令诸侯”是不谋而合的。 摘抄书中一些话语: “先秦辩士担任的工作和古希腊的智者是很相近的...《墨子.小取》中也提出“辩”的任务“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查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中国历史上排斥由外来文化传入的逻辑分析和科学思想,重大的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唐朝玄奘法师带回唯识和因明学说....不合中国文化传统,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是不要任何烦琐哲学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只要“自性悟,即是佛”“顿悟成佛”是一种最简单方便的成佛法门——禅宗。”第二次发生在明清之际,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来中国传教,将西方新兴的各种科学如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等传入中国...可惜因为罗马教皇不愿让他们的教义中国化,拒绝祀孔祭祖,触犯了天朝的威严,从此进入闭关锁国。”(ps 当然还有第三次,清末“侵略军各国返回部分庚子赔款并敞开教育之门,大清得以选出一批留学生派往各国) “《泰阿泰德篇》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由意见也可以产生真的知识。他原来强调只有智慧才能得到真正的善和幸福,感情和欲望只能服从理性知识,但在《斐莱布篇》中,他却论证善是智慧和快乐的结合。”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古代希腊只有一门统一的学科,称之为“智慧”,毕达哥拉斯将它称为“爱智学”。是亚里士多德才开始将各种学科分门别类地区别开来。”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开始,经过经验,达到理智和最高的理性。” “严复在翻译介绍西方学术思想时,在他译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名学浅说》中,对中国缺乏逻辑(名学)和分析思想深有感触。”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二章讲了哲学是最高尚、最神圣的学问以后,接着讲到哲学的超源。他说:最初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感到疑难和惊奇的人会觉得自己无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正如我们将一个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活着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知识中唯有这种知识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是为它自身,才是自由的。”(ps人要自己做得了自己的主,即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立人格才是自由的。) 2025年1月11日夜记。

评论:
小转铃: 看完了,切换视角可以开启智慧,开启智慧可以获得平静和幸福。
作者: 是的,你悟了💯[小害羞]。但我还想提一下这书里的一句话:“亚里士多德说善是智慧和快乐的结合”。我浅薄的揣测这句话:智慧和真正发自内心的那种愉悦才能觉知出慈悲大善。
彩云易散琉璃碎: 我觉得内容很好,但是放在这里很不好,因为不方便做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