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狱》——突破牢笼,是我们这一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
昨天看了个电影,让我感知到了一些自己的变化,忍不住想要记录一下。
电影本身主线其实并不复杂,"破地狱"本身是一种传统道教的丧礼法事,通过对亡者的超度,也为活着的人提供了一种在悲痛中寻找慰藉的方式。只是在故事里,各个角色的态度和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代表了芸芸众生的生活缩影,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电影探讨了生与死、传统与现代、救赎与释然等深刻主题。"破地狱"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更深层是要让人们懂得:"活人,也有很多地狱要破。”——活人的地狱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我们无法挣脱的内心困境。从电影里以小见大的有几层地狱:
第一层地狱:生死相隔——救赎与释然
我们如何看待离别,有些人去了另一个地方,但我们还活着。在世活着的时间有限,终究是要面对生活。“眼泪不要滴到先人身上,他们会不舍得离开的。”如果他们看到我们,也一定是希望我们活的幸福快乐。
第二层地狱:传统封建与现代理念——偏见与反抗
电影里的其实有很多文化观念上的冲突,比如祖师爷的规矩传男不传女、“女人来月经,女人污秽”。
以及职场对于女性的歧视:急救时被家属质疑女性没力气,被男同事的一句“我们急救人员的考核标准是男女一样的”怼回去。——女性力量从不需要证明,偏见才是真正的地狱。还有东亚家庭里令人窒息的父权和“爱在心头口难开”:表面是重男轻女,实则作为被重视的儿子,也同样被困在父权的阴影下。就算是作为父亲的文哥自己,也被困在了上一辈的阴影里,他临终那句“至少志斌敢反抗父亲”,说的就是他自己这一生未勇敢违抗长辈的遗憾。直到父亲最后生病,才体会到他坚持多年的“祖师爷规矩”其实对女儿是多么大的伤害。父女最终选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共同对抗这个世界。最后女儿亲自为父亲破地狱,那一舞,破的是生死桎梏,更是心狱牢笼。
第三层地狱:活在他人的关系里——执念与放下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他人即关系,关系即地狱。当我们执着于关系中,我们就活在了地狱里。电影里女儿崇拜父亲但从未得到过父亲的疼爱,在重男轻女的氛围里,女儿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执着于通过证明自己的能力,想要更多的父爱,也同时讨厌她的哥哥,那个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也不如自己的人,却得到了这份传承。——她活在父女关系里,活在兄妹关系里,活在反抗“男尊女卑”的关系里。若以此为生,必为地狱。
第四层地狱: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珍惜与勇敢
道生年近四十却不敢走进亲密关系,不敢生孩子。他说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走到了尽头。但还好,最后他也跟自己和解,重新定义了生命:“与其焦虑何时到站,不如看看沿途风景。”
关于珍惜眼前人的解释,我认为是最浅层的一层理解。这次看完电影,我开始思考正视自己人生的终点,学会接受自己的死亡。
第一次看这类片子是从《入殓师》开始,到后来的《人生大事》、《我是遗物整理师》等。还记得最开始看的时候是自己内心多少有些抗拒,或者说是害怕面对,觉得话题很沉重,只是在被理性牵制着被迫观看。而现在已经是积极主动,甚至带了点小期待,在身心愉悦的享受着。
于我而言,刚看电影时,印象最深的是结尾处,道生旁白说,人海茫茫,能够有幸搭上同一班车,共同看一段窗外的风景,已经是很幸运的事。
道生说:“其实要来到这个世界,做一个人,根本就很不容易。所以现在就算我们在倒数,就算迟早都要道别,但其实不应该害怕,我们已经赚到了。人海茫茫,我们能搭同一班车,真的不容易。与其每天记住自己什么时候下车,不如好好享受这乘车的过程,看看风景,和身边的人聊聊,这样乘车才坐得有意思。”
我们这一生,从一出生开始,生命就在倒计时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哪一天是最后的一天,因此每一天都显得格外宝贵。与其担忧死亡,倒不如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我们从出生时什么都没有,到离世时也什么都带不走。担心死亡不如专注于如何度过每一个瞬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每个人都必然会面对亲人的离世,无论是父母、爱人,还是朋友,这种失落和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立的,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孤独的旅程。在这段路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和他们同行一段时光。有人会一直陪伴,而有人会中途离开,我们无法预知何时失去他们,但重要的是,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和那些珍贵的回忆。
生命这趟列车上,破地狱的从来不是仪式,而是勇敢直面伤痛的我们。





评论:
秃汤圆: 确实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