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 一切遇见都需要契机。 从出轨三部曲《安娜》《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到《包法利夫人》,再到《情感教育》。福楼拜在我的阅读世界里一跃成为前十的存在。 时常感叹,阅读像打猎一样,恰逢其时自然是妙,但不同猎物会同时出现的。美一旦需要取舍,会显得残忍,甚至有失公正。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审美偏好。我希望自己避免因比较而产生选择上的偏颇。我希望去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非为了保持公正采取的被动求证。 故事发生在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前后,年轻踌躇满志的弗雷德里克与4个女人的三段感情,以及周围一群乌合之众在革命中的变迁。故事简单,篇幅适宜,主线清晰,时间跨度了了十来年。不管是从文章的结构还是语言风格,福老师不爱炫技,给人一种扎实而宁静的观感。他用寥寥一句话把读者带离主线剧情,让读者能回归理性思考。 多年后弗雷德里克重遇阿尔鲁夫人,双方克制而热忱的诉说往日情意。福老师说,弗雷德里克被自己的话陶醉了,并且相信这些情话。陶醉,只有当你从感情中抽身回观的时候,才会陶醉,而非爱那个女人。所以十几年又如何,苦苦琢磨茕茕孑立又如何?感情,它有渲染和伪装的成分。于是我又细细咂摸4个女人的感情,是否真诚如一没有自我美化。可是每个没曾展开的心绪,都可能潜藏着美化和虚构的可能。我不很确定。 在中断了这篇随笔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忽然想起包法利夫人。 如果说艾玛在世间寻找一份唯一的真爱,那么,弗雷德里克借由寻寻觅觅为借口,向我们揭示,感情或许是一场又一场自我渲染的虚妄。你我的虚妄碰撞,期盼相守,这简直是一件风险投资。求不得。朋友问我,真是什么?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对真的执着是否是另一种虚妄。我惊觉,真,原来是一个绝对的参照物,它从来没有真实的存在。存在和理想之间有一条沟壑,这个沟壑锚定了我们的欢喜和忧愁。 感情褪去浪漫的外衣,是一个漫长而苦涩的守卫。4个女性角色,几乎诠释了不同际遇下人格特点和命运脉络,每个人物都有太多欲说还休,可能这是某种意义上的“至情无文”吧。 弗雷德里克朋友们的群像,生动的还原了时代和个人命运交织,人格像是一株风中摇曳的杂草摇摆在不同政见和立场中。他们附庸风雅、虚与委蛇、攀附权贵越是显得个人命运的轻贱、悲哀。就连在一众群象中一股清流,为了捍卫政治理想殒命的杜萨迪埃,其实他真的知道政见是什么吗?他为什么会毅然赴义呢?是反抗还是放弃呢?我也不很确定。 这本书让我产生更多的疑问。 我在想,如果弗雷德里克和玛丽阿尔努夫人真的在一起,那可能就是《安娜》的剧情。我忽然就理解,为什么伏伦斯基得到安娜,又不得珍惜,断送一切。伏伦斯基和弗雷德里克,身上潜藏了太多太多的欲望,他们并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可能这就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价值取向,对人心的腐蚀?和现在的消费主义真的是惊人相似。 文末,有一种悲凉,寥落的自己和郁郁不得志市侩的老友,忆往昔。福老师用一种泛着晕光的年少惊慌往事收尾,画面克制又充满美学意味。好棒。

评论:
不爱读书的读书人: 试试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庶女·明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