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盛唐第45窟」
——盛唐法华造像的新模式
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多半受到《法华经》思想与信仰的影响,形成了以法华为主轴,以维摩、弥勒等诸经为辅佐的图像教化模式。到了北朝末期,法华图像开始加入了涅槃、他方净土的元素。
自隋帝重开丝路以来,由于敦煌和长安,四川等地交流频繁,因此中原或巴蜀一带盛行的法华经变图像也不断被引入河西,出现在莫高窟中。
盛唐是中土法华经变大肆开展的时期。莫高窟第217、23、45、46等窟是唐中宗神龙年到唐玄宗天宝年之间开凿的,其图像结构反映出法华思想在盛唐敦煌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西壁正龛承袭莫高窟第335窟模式而来,即以正龛表示「灵山会」,并将「虚空会」安置在龛顶。于是,在石窟正龛中以释迦灵山说法华教的题材取代了一般的释迦说法场景。「灵山会」着重在会三归一开诠显实,「虚空会」密表开近迹显远本,彼此互成,双说诸法实相,让进入洞窟的人如同亲临法华盛会。
天台智者大师十分重视观无量寿佛经变中十六观的修法,尤以《法华三昧忏仪》着重强调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第45窟的总体设计或受到智者大师法华思想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