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是最好的道场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为了成佛,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修行是为了觉悟,觉悟后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更好的与自然张处、与社会张处、与他人相处,以及与自己相处。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的话,修行是为了更好的游戏体验。 如何修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通过诵经,有人通过打仗,有人通过冥想,有人通过酒场。然而,我认为最好的修行之处不在庙宇楼堂,而在红尘俗世,最好的修行方法不是吃斋念佛,而是在平常事平常心。 把生活当做知足常乐的修行道场:孝顺父母,“色难”勉励;伴侣相处,尊重理解;养育子女,以身作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道理都知道,难得是在每一件事,每一句话上做到,到最后其实都是要求自己。对于他人,我们要多理解多宽容。提高自我的要求,降低外界的预期,才是知足常乐之道。 把工作当做知行合一的修行道场:工作是我们大部分人生活的主要部分,有些人可能不需要工作,但是我觉得工作不光是谋生的伎俩,更是借事修人的手段。工作中我们通过目标、计划、行动、结果、复盘、优化不断的提升我们创造的能力,我们同时还通过合作、竞争、讨论、领导、配合加强我们与其他个人和组织协作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更会在整个过程中饱尝憧憬、失落、勇气、怯弱、成功或失败带来的各种复杂的情绪,磨练我们的心性。 把人生当做一场修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询问人生的意义,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有人说,我们无需追寻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过程体验最最重要,有人说,我们不应该虚度年华,应该为某个崇高的使命去奋斗。也许,意义作为答案本身不是那么重要,每个人去发现和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个过程更加重要,我们通过在人生的道场中不断去感受、去体验、去反思、去感悟,这样的过程就是一场重要的修行。 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修行是一个通过认知—行动—再认知—再行动的往复向上的过程。在红尘中修行并不容易,需要掌握不少的“心法”。 首要的就是“专注当下”。 有一则很有名的禅宗公案是这么说的,有人问慧海大和尚:“师傅您是怎么得道的?”慧海回答:“用功!”再问:“如何用功?”慧海回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又问:“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呀,饿就吃,困就睡,那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慧海回答:“其他人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吃饭,我是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就睡觉,这就是不同的地方。”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也提出:“心流”是指人们在做某些事情时表现出的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当前事情完成后产生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所以专注当下,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保持正念,可以让自己保持高度专注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让人能够觉察当下的内心感受,获得内心的平和满足。 其次是“内观”。 内观指的就是向内观,反求诸己。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内心,所以就要经常向内看,向内求。这里并不是否定唯物主义客观真实性原理,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的能动性是主观的,对于主观能动性的改造和修行,就要向内观。 无论是追求事业进步,家庭生活幸福,我们改造外部世界和社会,是需要借助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主要工具的。所以我们需要向内求,驱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然后借助掌握的规律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相关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内省,是认识不够,还是行动不足,还是目标太高,还是困难太大。还是方法不对,再做针对性的调整优化。 所以,为什么说既不是“风动”,又不是“帆动”,而是“心动”,王阳明说“心即理”,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修行的关键在于“内观”。 “烦恼即菩提”。 《六祖坛经》云:“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挫折、逆境、烦恼等负面的事情,有些人选择逃避它们,有些人选择轻视他们,但是在我看来,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个难得的机会,直面和处理他们,包括他们带来的情绪。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的话,世界和社会都不会向前进步。同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也就意味着寂灭,只要是在活着的、运动的、发展中的事物,都会有矛盾。最后是“知行合一”。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其实,真正的“隐”,也是靠内心的“修”,如果内心不能修得平静,再清净的地方也会心生杂念,如果内心强大心如明镜,即使身处万丈红尘,也能“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评论:
造梦者(无比的爱自己): 年龄越大
越觉得
修行
修的是自观
与人接触后
内心的变化
自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