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叫我老师就好发布时间: 2024-11-03 20:45:40 浏览:3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无论医与药,最危险的阶段是半懂 信息化时代的如今,碎片化知识的爆炸,让“道听途说”变得极为容易。看两篇公众号,搜一下百度,就可以达到一个好像懂了,能跟不懂的人讲的境地,但是实际操作中又不是那么回事,那么这个境地,我们称之为“半懂”。  对于中医药这个相对博大精深的学科而言,半懂状态最为危险。有人说从不懂到懂,必会经历半懂阶段,危险在什么地方?对,但问题并不出在半懂本身上,而出在半懂却自以为是的傲慢上。错把半懂的境地知识当成终极真理和执行准则。说到底,坑人的是傲慢之心。 中医和中药都是如此。并且半懂为祸的例子非常常见。先举中医的例子,比如说有人断章取义的看了某些中医的教材或者资料,看到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一句话,每逢家人生病,自己根据四肢凉不凉和喜不喜热饮来判断患者寒热情况,(假定判断患者为寒)找医生处方,只要医生的处方中有一味百度上写偏凉的药,就来诘难,说医生医术不好,胡乱开药,要换医生。却不知道有寒热错杂,不是他那简单办法可以确定判定的,也不知道处方配伍进退开合,不知道整体筹算。反而让医生处处受限,最终贻误病情。比之于什么都不懂的患者,最后病的还重。再比如不分情况的笃信“药过18,大夫该杀。”不懂流派、不懂筹算的以单纯处方内药味数量判断医生水准的;比如以看不看化验单、几只手摸脉判断医生水准的;比如学了18反拿着卡死临床医师的,等等;外行不明觉厉,内行看着可笑。 再说中药,比如群里看了几张林下参的图,以为芦头多就是林下参,却不知园参也有芦头多的,园趴货更是,不知参至少要看芦、体、纹、艼、须。百度一搜就敢卖,结果拿的货是用高锰酸钾染色的,以为卖的便宜,实际害人害己。再比如听说了霍山石斛好,就进个霍山发货的货源,结果上架一看没一条是真的,都是普通大棚的铁皮石斛。白芍只知道挑大的,好,给你膨大剂的。只知道茯苓大丁不易煮透,不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茯苓各种片形规格都有,很多饮片厂淘汰片是因为茯苓片加工要先用水蒸润透再动刀,相当于水提过一遍,浸出物检测经常不合格。一点不懂的反而不敢乱买卖,而道听途说、纸上谈兵的半懂却因为自以为是和傲慢成了洼地。 所有懂的人都会经历半懂的阶段,半懂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阶段极易滋生的自以为是和傲慢。所以在这个阶段,最要注意几个点:1、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时时刻刻认识到自己所学的实事求是的部分究竟有多少,而不是把别人的结论评论当成真理。2、不要闭门造车,要实事求是的实地考察和尽可能多的实践,以及去访学足够多且足够优秀的前辈。 同时也要知道的是:1、你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它不存在。2、没有血缘关系的前辈没有手把手教你的义务。天天想着白嫖,会有一天明白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中医 #中医养生 #传统中医 #中医知识 #中医科普 #中医爱好者 #中药 #中药调理 #中药养生 #教育 #学医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