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认知觉醒》~读后感
📚时隔2个月,再一次阅读《认知觉醒》,这次阅读比上次更加的细致、认真。前段时间一直在忙碌琐碎的事情,整个人也变得有些躁动,阅读也无法做到“专注”,便暂时放下了“每日阅读”的习惯,让自己彻底的放纵一些时日,每天刷短视频、做家务,让整个人放松下来。将近一周的时间才感觉自己的内心有了“安稳”的迹象,便又一次拿出这本书,在阅读中让自己平静、沉浸,继续努力学习!
📚这次的阅读,依然是逐字阅读,但不仅限于做书摘和记录,而是把触动自己的点标注出来,并在那一页写上自己的感悟,以及带给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在批注时整理自己的思绪和现实工作,尽量让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
【书摘与感悟】
📎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
【按部就班的生活,让我们习惯性盲从与大众,很少去思考行为的意义。】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动物”的原因。
【其实,这种行为就是为自己的“逃避”和“偷懒”找寻合理的借口,以此来安抚自己羞愧的内心罢了。】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其实,焦虑就是因为欲望能力之间的差距过大。
【对这个解释比较认同,当我们有能力解决身边所有的问题时,根本没有焦虑的情绪,只有淡定和从容。】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则只需要陷在那里不动。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
【许多困难都是内心幻想出来的,正视它就会发现“困难不过如此而已”。想起来孩子经历的一件事:有天晚上写作业,发现自己的数学试卷忘在学校了,数学老师是非常认真而负责的人,她害怕不写的话第二天老师会教育她(非常认可老师的做法,错了就应该承担后果),便请求我向老师解释情况,我拒绝了她的请求,让她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她思考良久之后,战战兢兢的给老师电话,做好了被批评教育的准备,没想到老师很快发来了电子版,她也顺利完成了作业。在这件事情中,她发现老师的严肃只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老师本身是一个温和的性格,还在此之后学会了大胆的和老师沟通学习中的疑惑。这件意外事故,反而促进了“师生的感情”,也让她明白了“正视困难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件事也印证了书中的这一观点。】
📎“教”是最好的“学”。
【人生最困难的是:把自己脑袋里的知识装进别人的脑袋。如果可以把已知的知识解释的通俗易通,甚至让外行人也可以听的明白,那就证明你真的学会了。反之,则需要继续努力。】
📎教是最好的学————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用是最好的学————对知识的实际运用;
📎输出倒逼输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用作品来说话————用结果证明自己是否成功。
📎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既然做了,就尽力做到最好,不要敷衍他人,更不要敷衍自己,不然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现代社会虽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选择,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节奏,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落在队伍后面,这不由得迫使每个人加快脚步,不自觉地想要更多优势。
【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人不敢有丝毫的停歇,而过度的繁忙让人忽略了生活的本质,错失了生活中那些细小的美好,滋生大量的心理疾病。减少内耗,偶尔给自己放个假,短暂的休息不会让世界淘汰你。】
📎遇到工作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一个人闷头苦想,要学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
【“寻求外部帮助”是当今人们面对的最大难题。因为它不仅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还需要承认自己不足的勇气;以及请教之后做到最好的实力和及时反馈的效率。现在的互联网让太多的人已经丧失了“良好的沟通”能力,让人对沟通失去了勇气。】
📎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记录每日的反思。
【一直以来都是用纸质的“笔记本”记录,它的弊端是不方便携带和查阅。前段时间试着用电子笔记,努力适应了2周时间后还是放弃了。实在是不习惯它,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会突然忘记自己的感悟,或者会翻阅其他的软件让自己分心,重新恢复了纸质记录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自己静心、专注。】
📚本书到此结束了,或许有一日会再次翻阅它,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字记录的这些内容,还有让我进步的力量与信心!


评论:
☀️波罗☀️: 这本书我也有,还没看,看了你这些介绍,算是剧透了[微笑]
作者: 这只是一小部分,它的内容很多,不过每个人的触动点不一样。
云起: 读书和写读后感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的内心很丰盈。
你这个习惯特别棒![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