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遇見
    【知北遊】 再讀〈知北遊〉,讀書筆記又進了一步,慢慢記下來。 因為這篇“外篇”里有很多耳熟能詳的人名,所以很多譯文也把“知”當做是一個人名,這樣理解沒有錯,衹是會把自己的思維限定住。 〈知北遊〉里的“知”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有時是名詞,有時是動詞,有時又是一個形容詞,所以要讀懂這篇,先要去錨定每一個“知”不同的含義。 知,為名詞時,其實不只代表一個人名,也可以是一股思緒,或者看作是一個可以穿越時代的靈體,也可以理解成一個[視角],從這個角度同不同時代的人溝通。這個視角是浮動的,如同錨定在海上的孤舟,表面上隨波逐流實際上水下有一個固定的錨點,那便是作者的觀點。 我說的是作者,不是莊子,這兩者概念是不同的,他可能是莊子,也可能是無名氏,或者是很多書生在不同時代不斷充實編寫的。讀《莊子》先要理解到這一層,不然就會在混沌的意識流里找不到方向。 知,作動詞的時候,是一個動作,借用另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兩種解釋,如果第一個知是動詞,第二個知是名詞,如果第一個知是名詞第二個知就是動詞,兩種理解有不同的含義。排列組合,一句話,四種理解,沒有誰對誰錯,這就是古文的精髓。 知,是一種感知,感覺,能飛躍的思緒,當你能打坐入定時,“知”就會透體而出,神遊太虛。你看到的世界有多大在於你知道的多少,能感悟的多少,能看透的多少,但最重要的還不是數量,也不是深度,而是某一個錨點,看到了錨點,就開始洞悉世界,知曉時間。 #讀書筆記 #知北遊#庄子 #古文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結】 每次換手機殼,都要自己做一個繩結,學著學著,慢慢領悟了四層。 第一層,漢字,其實起源於[結繩記事],就是用草繩打不同的繩結來代表一些事情,不同的草繩符號逐漸被不同含義的象形符號代替,所以人就忽略了漢字的本源——繩結。繩結有兩個要素,一根繩子,一個不會鬆散的結,這是智慧最基本的起源,當手在打不同的繩結的時候,思維是在跳動的,想法在進化,一切智慧的基礎就是不同的繩結。 第二層,〈易經〉有一種說法,就是前人在用兩種繩結在一根繩上做不同的標識來代表不同的意義,理論上所有卦象都可以用一根繩和兩種結來表示,用六句話就可以概括出每一卦的象,所以不必去把卦象複雜化,它就是簡單的繩結。 第三層,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也像一根繩,繩上有不同的結,有的活結一拉就開,有的死結越拉越緊。兩個人就像兩根繩,一起並行可以承擔更大的重量,互相拉扯就容易斷。很多人就像很多根繩,最容易出現的情況是一團亂麻,最理想的狀態是扭成一股,合力承擔更大的力量。 第四層,世界上不同的規則就像不同的繩,並不是單獨存在,而是互相組合,干擾,纏繞,其中也會有一些繩結,很多繩結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大部分繩結都沒有結法,也沒有解法,前人沒有遇見的繩結便不能用經驗來理解,這時候需要更高的思維模式…… 至於第五層,我開始理解,但還不能概括。結繩,是智慧最早的起源之一,也可以用繩結來理解很多複雜的事情,這個世界雖然很複雜,但到了最後,不過就是兩根繩子的不同結法,再到後來,其實不過就是一根繩子的兩頭。 #讀書筆記 #智慧#繩結#哲學#漢字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河洛】 今晚,嘗試再次結構〈河洛〉。 〈河洛〉有千百種解釋,其實一直有一個誤區,〈河洛〉本來衹是古書上的一個名詞組合,現在能看到的圖片,都是近代根據文字而畫的,很不幸這種畫法很淺顯,卻也誤導了許多許多人。 原因就在於,書是平面的,所以畫出來的圖也是平面的,而真實的〈河洛〉卻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古書里為什麼祇有文字描述而不乾脆畫一個示意圖,其原因就在於,古人還不知道如何準確去表達一個立體圖形,所以衹能用簡單的文字記錄,然後還有一些信息需要口口相傳,可是後來這些口訣失傳了。 在這個時代,我也找不到合適的示意圖,衹能用兩個近似的實物去表達(並不準確,衹是示意)。這個形狀起初是一個八面體,用一種類似[孔明鎖]的組合方式用一種特殊的方法自鎖成型,八面體對應八个數(這裡的數不是數字,而是最原始意義的數),外為10,內為5,解開八个角,這個八面體會變成另一個正八面體,也是對應8个數字,中間是“㐅(這個字讀wu)”。 這個物件已經在我的腦海里,可是我又沒辦法描述,所以衹能閉著眼睛在腦海里結構牠。〈河洛〉明面上是一種數理,數理並不是人類發明,而是發現的,也許上古曾經有過這個物件,而且也曾經流傳過,祇不過很快又淹沒在時間的長河里。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洛〉怎麼用,其實很簡單——[則之],以之爲則。把這個立方體拆了重裝,裝了重拆,幾次以後就能發現裡面的規律(法則),再把悟出來的法則去解釋,很多事情的前因後果,發展順序,變化規律,就躍然眼前。 睜開眼睛再看世界時,已經完全不同樣子了。 #讀書筆記 #易經 #河洛 #古文 #哲学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頭頭是道】 〈頭頭是道〉,出自元代·马钰《清心镜 赠魏害风》,但最出名的地方還是在《續傳燈錄》卷二十六。佛家偈語,説的一般是最簡單,客觀不容易辯駁,又極容易被忽視的盲點。 道,从辵(辶 chuò )从首,首亦声。人在陸地上行叫“走”,人在水邊行叫“辵”,這個字很形像,是走之旁的原型,現在已經不用了。 在隸書里的“道”字,很容易理解,就是隨著水邊逆著水流的方向,找到源頭(首),也可以理解為順著(首)水流的方向順勢下行,兩種理解都可以。但再往上推,就要懷疑金文和甲骨文里的到底是不是“道”字,因為文字的歷史是推斷的,古人用了一個字,我們衹是猜想那是現代的某個字,僅此而已。 禪師説的“頭頭是道,法法圓成”,完整的解釋是,水流的兩頭都是道,法最後會成為一個圓(無始無終)。 《五燈會元》是一本很有趣的書,成書比較早,包含了南北朝隋唐宋很多哲思在裡面,雖然都是佛家的見解,但其實蘊含了諸子百家很多理念。 讀這本書是非常累的,故事晦澀難懂,經常會拐不過彎,其實佛家經典如果沒有人當頭棒喝,很容易就“走火入魔”,功力不夠,還是不讀為妙。 誦經非禪士,辵首假道人。點到即止,不能隨便參。 >>阅读更多
頭頭是道,偈語,五燈會元,讀書筆記,哲学 頭頭是道,偈語,五燈會元,讀書筆記,哲学 頭頭是道,偈語,五燈會元,讀書筆記,哲学

用户:遇見
    【也】 孤寂凄凄一径微,处心应与世尘违。 朝观松鹤摩天去,暮见岩猿挽树归。 瓶水一炉香满座,锡镮丈室气盈衣。 空山僧对知何日,化作苍龙挟雨飞。 ——《僧目空山》 彤云昨夜布长空,晓日遥岑白愈丰。 盖世银妆黎庶户,盈岩玉砌梵王宫。 渔樵各伎谁容易,释道众生孰建功。 造化亦由人事见,十朝一雨五当风。 ——《又赓周衡韵》 极目遥岑起晓烟,深埋凝雪梵王禅。 冰枝老树弥千壑,衲被苍僧布法筵。 为美浮生贪著处,好将空寂化迷迁。 六年岭际今犹见,行致天花覆八埏。 ——《雪山寺》 踞蟠千古肇豪英,王气葱葱五色精。 岩虎镇山风偃草,潭龙嘘气水明星。 天开万载兴王处,地辟千秋永朕京。 咸以六朝兴替阅,前祯祯后后嘉祯。 ——《鐘山云》 朱元璋,有詩,歌,聯,排,風141首。 作詩,最難的地方是要和景,物,人,事,某一相關,如果不然,則是無病呻吟。同時,要和前人所作意境不同,還要把自己獨特的性格糅合在裡面。 對比明太祖和清的那幾位,我更喜歡這裡面的禪機,畢竟出身和尚,戎馬半生,再勤勤懇懇治天下的人,獨此一位。 好奇,《鐘山云》里的嘉靖,崇禎,老爺子難道也是穿越的人?咦,怎麼用了“也”字。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捭闔】 花了點時間,把“儒道墨法名兵”各家綜合理解了一遍,如果除去所謂的門派區別,發現所有的方向都指向一個地方,鬼穀。 鬼穀先生,這個稱呼是來自《史記》,蘇秦和張儀列傳里都説他們師從鬼穀先生,按正史的理解,兵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都起源鬼穀。 《鬼穀子》這本書,還有一個名《捭阖策》,先不去較真鬼穀子是一個人還是一個職位,也不去辯解鬼穀是一個地名,還是一個學派,就看“捭阖”二字。 這兩個字的原意其實很不雅,所以不想解釋(參見《易》坤卦)。不雅歸不雅,但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無法反駁的定理,《捭阖策》很多見解都是難登大雅之堂,所以古代的學堂都不讀這本書,即使不讀,有時候很多大人物有困惑時,還是要靠這本書的幫助才能走出困境。 《論語》《孟子》都很有用,這種用必須要依託“禮義”的框架。老莊對理解自然很有用,但太過於高尚,難以在人世間實現。《捭阖策》是一個橋樑,把自然的規律轉化到人世間,但這種轉化不在“禮義”的框架里,所以讀起來一定會毀三觀。 捭阖bǎi hé,兩個字讀音其實很好聽,衹是……很多事物最基本的原理其實很簡單,簡單地讓人難以接受,一睜一閉,一破一立,捭阖之間,天地也 >>阅读更多
鬼穀子,捭阖策,讀書筆記,文言文,哲学 鬼穀子,捭阖策,讀書筆記,文言文,哲学

用户:脾气不好的中年人
    《滄浪之水》算是較早的官場小說,也可以叫文人小說,類似李洱早期的學院派小說集,主人公都有一定的文化理想。 這本小說突破之處在於,它打破了學院(文人)小說的窠臼,把封閉在小圈子的文化理想放到社會體制之內,讓社會規則与文化理想互相衝撞,并把筆觸重點落在文人如何一步步趨同世俗規則的過程。 整本書坦誠地寫出了一些世俗通用規則,可供今人使用,如「人永遠站在自己的利益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所以人從來不講道理,因為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講道理。」 「屈就是蓄勢,把自己看得太金貴就金貴不起來,這是生活的辯證法。不把自己看成什麼,才有可能成為一點什麼,一開始就把自己看成什麼,到頭來什麼也不是。」 「我在領導崗位上幾十年,第一條心得就是不能抱幻想,對人對事都不能抱幻想,任何時候抱幻想都將被證明是錯誤的。」 「尊嚴不能建築在一種空洞的驕傲之上」 必須承認,這書有其時代侷限性,它出版于2000年。如果要混體制,也算是一本必讀書之一。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怨郎詩》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 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 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 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 朝露晞,芳时歇, 白头吟,伤离别, 努力加餐勿念妾, 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讀懂了,才明白什麼是才情兼備的女人,空前而未絕後。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化實】 未來有一種科技,你在線買一件衣服,這件衣服就可以瞬間穿在身上,你可以理解每個人都有一個可以貼身服務的“隱形無人機管家”,機器上有一臺高速的3D打印機,購買的是遠程的程序,瞬間就可以按你的材質要求,設計,尺碼把這件衣服穿在身上。而不需要的時候,也可以直接把這件衣服抹去。 从科技角度,這已經是現實,从歷史角度,這個想法也許在五千年前就實現了(可能更早),當然以前實現的方法和現在不同,也許更加簡單。40年前我們讀《西遊記》的時候覺得那是神話(無法相信),衹是過了短短四十年,神話好像就快展現在眼前。所以,永遠不要説“不可能”。 殊途同歸,人的目標好像從未改變,幾次文明衹是从不同的途徑去驗證這些想法,當然也有失敗的,不是事情做不成,而是做成了以後,發現現實不如先前設計中的好,這樣的程序bug很多,沒有精力去修改,直接“刪除——清空”,重新再來。 是不是所有的[實]都从[虛]而來,我現在也不能肯定,畢竟你穿在身上的衣服,必然是你先前見過的(也是喜歡的),當然你可以直接控制3D打印機直接diy一件自己設計的衣服,這就是“玩”了。 以前,看過一個理論,你見到一棵竹子,也許方圓100公里範圍內,都是同一棵竹子,這個範圍不是確定的,也許會更大,竹子的根系可以在很深很深的地底蔓延,就算是大河湖泊也阻擋不了它。竹子60年才開一次花,這個時間就像被設定好,可能會因為星象軌跡變化少許調整,但總的規律還是不會改變,古人稱為一個甲子。 一個甲子里的虛實變化是有定數的,就像你不可能讓這台3D打印機一直工作下去,如果60年才能換一套衣服,人就不敢隨便“玩”了。 如果壽命足夠長,一個甲子不過彈指,就像在試衣鏡前,新衣服穿在身上,轉了兩次身,多看了幾眼。可是好像越來越多的人沒有勇氣(興趣)活得更長,化實為虛,化虛為實,重點在于[化]。 #讀書筆記 #科技 #哲學 #歷史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無能子】 《正統道藏》,共5305卷,如果每天看一卷,我需要15年天天不停息,何況我根本做不到,如果4天看一卷,需要花60年讀上一遍,已經是奢望。 今天看的是《無能子》,收錄在〈太玄部〉,這本書沒有太傳世,殘缺嚴重,所以沒辦法去校原文,草草讀了一遍。 這本書的作者已經不可考,因為寫于唐末亂世,所以讀上去很灰暗,大部分〈道藏〉都是清新脫俗,至少這本書例外,它从另一個角度去看道。 在行文中可以感覺到,作者被困于其中,“無能”這個法號不知道是他自取的,還是師傅取的,倒也貼切。這裡沒有取笑古人的意思,知道自己“無能”,也知道如何去面對,總比還不自知好一些。 有時候,讀到一些書,并不覺得很精彩,但又覺得是知識體系里不可缺少的部分。古人把《無能子》和《鬼穀子》,《化書》同錄在〈太玄部〉,至少說明祂是一種不可缺少智慧,讓人先學會如何在亂世逆境中面對紅塵,再來談道。 #讀書筆記 #無能子 #道藏 #歷史 #哲學 >>阅读更多


用户:神明
    研究歷史 就是為了掙脫過去的桎梏 讓我們能看向不同的方向 並開始注意到前人無法想象 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象到的可能性 ――《未來簡史》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路過】 在讀書最初的階段,我也如同大多數人一樣,讀著讀著,就碰到了一堵牆。這時候,大多數人都認為就是書讀到頭了,該放下書本做點別的事情,例如:享受生活,折騰生命。(用很多藉口說服自己) 我也放下了書本,但沒有放棄,選擇了在時間里遊歷,順著這堵牆摸索著。有一天終於找到了一塊鬆動的小石子,摳開石子就是一個小孔,看到了對面的宇宙,於是花了點時間,把這個小孔琢磨成一個洞,一扇窗,一扇門。 當門出現的時候,不需要去找鑰匙,整堵墻突然消失了,界限沒有,原來的世界擴大了許多,路又可以延續,我便繼續走著路。 這樣的墻有很多,有高有低,有厚有薄,有熱如烈火,有冷若冰霜,不要去糾結于墻的形式,祇要有恆心,找到契機,墻終究還是會消失的,會消失的東西就不要在乎它美或醜吧。 路能繼續很重要,我路過那裡,那裡便成了這裡。 #讀書筆記 #哲學 #心理學 #歷史 #书中寻感悟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自由和自負】 自負的本意,是自己辜負了自己,盲目看高自己而帶來不良的後果衹是其中之一。 人為了衣食住行的自由,往往丟失了更多自己無法覺察的自由,最基本的就是失去對時間控制的自由(例如按時上下班)。時間,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也是無法再重複利用的,失去了這一秒,就永遠失去了。 在我還沉迷于遊戲的時代,往往覺得一局勝敗不算什麼,因為規則告訴我,滿血復活就可以了,後來發現遊戲的毒害不衹是偷偷搶走了寶貴的時間,更要命的是它把隔斷式碎片化的觀念灌輸進了腦袋,人生被潛移默化分成了很多封閉的局(前後左右沒有關聯性),總以為輸了一局,滿血復活就行了,實際上這一規則只存在于虛幻世界。 當我們接受了這種隔斷式碎片化的方式以後,生活就變得很無趣,人也會變得很幼稚,像个小孩子,往往很多問題看不到全局。 我的自我反省,是有一天發現我太注重細節,這不是優點,而是一種自負,意味著我失去了什麼。用了很長的時間,糾正了隔斷式碎片化的思維方式,全局觀慢慢回來了,回來得很慢,其實我以前的全局觀并不強,也是因為對自由的太渴望,帶來了自負。 滿血復活并不是贏,它代表著,你曾經輸過了一次。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薪主】 《莊子》〈養生主〉用了一句話來總結,歸納成四個字:薪盡火傳。直接理解,就算把柴燒盡了,也要把火傳下去。 這四個字現代的爭議很大,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不同。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都是“柴”,無論是烏木,沉香,還是黃花梨,从樹上下來的那一刻起,就沒有了生命力,木在树身上可以繼續生長,但不在樹身上的時候(成了柴),就衹能任人處置。價錢不同,是人對它的定義,對於自然而言,都是一樣的。 對於火,古人和現代人的選擇不同,古人看重的是火,把火傳下去很重要,柴的歸屬就是作為薪的存在。現代人則認為,柴不是我的選擇,是“你”的選擇,有沒有火与我無關,我不想做“薪”,我要長久存在下去。 這個問題,目前(在這個邏輯體系內)是辯不明白的,但好像有一個趨勢就是,無論願意與否,薪就是為了火而存在的,人們常說“加薪加薪”,是為了讓火燒旺一點(還是燒快一點)?玩笑話 〈養生主〉這三個字,主流兩種解釋都是偏頗的,大部分人先接觸到“養生”這個詞,先入為主,就會認為這一篇是關於[養生]的,衹能笑而不語了。[傻笑] 另一部分人認為是:養,生主。這是一個動詞+名詞,養的對象是生主,就像柴和樹的關係,如果想繼續有生命力,就要做樹,不要做柴。 我的理解是:養,生,主。三個都是動詞,而且是循環相生的關係。這一篇是《莊子》的內篇,古人所理解的“生”是一種沒有盡頭的循環,如同水从高流到低,从低再蒸發到天空,變成雨落回地面。這才是“養——生——主——養”的循環模式。 何為“主”,這個字的象形文字恰好是与“火”有關,對於住在山洞里的古人而言,有火,才有光,心裡就有主心骨,有了希望,有了動力,有了期盼,有了見到明天太陽的喜悅。這樣理解[主]字,才是〈養生主〉里最重要的內涵吧。 从這個角度重新再看[庖丁解牛],好像明白了什麼。 #讀書筆記 #莊子 #養生主 #國學 #哲學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真】 看古書的時候,有時候很難把握“進制”。 二進制:日夜更替是二進制的來源,也是陰陽理論的基礎,這個變化幾乎是永恆不變的,通常會表示在最基礎的知識體系里。日夜變化一次,人的壽命天數+1,這是最容易理解的數算方式。 四進制:四季更替是四進制的來源,也是陰陽變化(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原始表現,四進制用得很少,在一些非主流學說里,需要用四進制去解讀。 十進制:十進制最容易被接受,是因為人天生有十個手指,這是最廣泛,也是最容易統一的認知。 八進制:八進制的來源說法很多,有一點是比較統一的,就是八進制出現的相對比較晚,還可以查到的說法是,上古有一種最簡單群居方式,就是井字型,中間是井,周圍是八戶人家,用八方表示。朮數界用的多是八進制。 十二進制:十二進制多表示時間,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時辰,十二個月是一歲。這個月並不是30天,而是一個完整的月亮變化週期(約28天)。古代的歲和年不是等同的,夏商的一年可能是60天(或64天),所以碰到上古能活幾百年的人,年和歲都需要重新換算。 十六進制:半斤八兩,現代都以為十六進制多用在重量上,實際十六進制是八進制的升級版。上古原有十六卦,今天看到的是八陽卦(八隂卦很容易推算出來),完整的十六卦使用方法已經失傳,十六進制也大多失傳。 時間,長度,重量……古人為什麼要在不同的領域用不同的“進制”,這是一个很複雜的問題。古人很多問題都是分層次的,比如:普通人家會用十進制,因為容易理解,到了商家會用十六進制,到了皇家曆法會用十二進制,到了朮數界又會用八進制和十六進制。 秦朝統一度量衡,其實衹是在一個很基礎的層面,到了漢代又趨於複雜化,到了唐代因為和不同的國度有了交流,所以更多的進制可以共存和兼容換算,从宋以後,進制基本上就趨於穩定。 簡單問題複雜化就一定有原因,這個原因不能用今天的視角去看,按照今天的標準,古人在很多問題都是“完美主義+強迫症”,固執地用不同的尺度去理解不同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判斷對錯的問題,而是要理解他們要這樣做的原因。 看到很多印刷書的古地圖,我就笑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在清以前是很難被認可的(少量明朝書可能會有),真正古地圖的上方一定是南,但不同朝代的東西方向可能是相反的(例如唐元明和春秋戰國某些書),所以,如果按照現代的知識去理解(或仿造),你是永遠看不懂古地圖(古書)的。 看到一些國學“真本”,我笑而不語。 #讀書筆記 #歷史 #度量衡 #古書 #國學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嵒喦】 今天查字典,差點打眼了。 嵒,讀yán,名詞,山巖也 喦,讀niè,動詞,多言也。 讀jí,古地名,春秋時在宋鄭兩國之間。也指隙地,闲田。 很慶幸強大的輸入法還是能分辨得出這兩個字,但網絡上的資料就幾乎是亂來,這兩個字實在太像,用的地方很少,也怪不得人會亂用。能找到的對比資料祇有一個是可信的,在〈說文〉里,一個是山部,一個是品部,看古體一下子能就能區分開了。(字庫收錄這兩個字的時候不如直接用古體顯示,不然真分不清) 校正一下,呂洞賓,姓呂名嵒,這裡讀yán,和他的號“巖客子”是能對應的。 #讀書筆記 #漢字 #查字典 #呂洞賓 #嵒喦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牧䍩】 今天,學習了两个字[牧]和[䍩]。 䍩,读音有两个:ǎng和yǎng,䍩和牧,是兩個很早就出現在金文里的古字,意思很相近,反文旁的雛形其實是攴( pū),就是棍棒,以棍棒管理牛,為“牧”,以棍棒管理羊,為“䍩”。 題外話,很多帶反文旁的字,其實都有用棍棒管教的意思(敲,數,教,敬,斂,政),棍棒逐漸演變為鞭子,教尺,(無形的)規範,所以反文旁的叫法,其實并不是太貼切,攴( pū)這個字并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斯文。 古人与動物,是一種共生,共利和管理的關係,古人捕抓初生的野牛野羊,開始在部落里飼養,因為沒有足夠的飼料,所以白天會把它們放出去吃草,天黑的時候又要赶回部落(保護牛羊),所以日常需要使用棍棒(鞭子)。 古人在通過管理牛羊里獲得經驗和智慧,於是開始思考,能不能用管理牛羊的方法來管理人,這是一個巨大的思路轉變。人不是从管理人的方法引申到管理牛羊,而是从管理牛羊的方法里悟到如何管理人。是否理解到這一層,就是對歷史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有一個官職,叫做“州牧”,這個詞其實也表現出一種思路,人与牛羊不同,所以可以[牧䍩],但人与人是同類,如何“牧”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製造不同……(點到為止)。說一下結局吧,現代字典里説,“䍩”最後演變為“養”字,从字形上看這兩個字是不能相通的,但[䍩]成為了字庫里陳列品,現實裡已經完全被“養”取而代之。 爾牧來思 何蓑何笠 或負其餱 三十維物 爾牲則具 爾牧來思 以薪以蒸 以雌以雄 爾羊來思 矜矜兢兢 不騫不崩 麾之以肱畢來既升 牧人乃夢 眾維魚矣 旐維旟矣 《詩經》〈小雅〉〈無羊〉,據說這是一首牧歌,用現代的白話文其實已經很難完美翻譯,我相信這首〈無羊〉在傳承的時候已經有了遺漏或修改,但幾個關鍵字還在——[蓑笠][負餱][雌雄][薪蒸][矜兢]……牧人䍩(養)人的精髓,呼之若出了。 #讀書筆記 #詩經 #哲學 #牧人 #漢字 >>阅读更多


用户:遇見
    【知北遊】 《莊子》外篇的最後一篇〈知北遊〉,現在的理解很有趣,“知”是一個擬人化的意念(名字叫知的人),到北方來求學,古代的北方為“玄”,是荒蠻未開化的黑暗之地。 這樣解釋是有偏頗的,文章中求學對答之人,都是歷史上中原文明的名人,所以“知北遊”其實是來到了古代的文化中心,不是北方邊陲,而之所以叫“北游”,是因為知來自於南方,南邊才是真正的荒蠻未開化之地,所以知要到北方求學。 《莊子》崇尚的是“道不可知,知不成道”,越是明白,就离道越遠,這一點是歷史上所有学道之人最困惑的一點。如果無法文字化,哪怎麼去傳承,怎麼去說服別人,怎麼去指引方向。學的目的是知,如果越學越未知,哪還為何而學? 用今天的眼光看,〈知北遊〉的見解都很偏激,不符合邏輯,不符合主流,難以理解,沒有實際作用。這樣的定論不是第一次,在歷史上也有很多人把〈知北遊〉邊緣化到想刪除(實際上〈莊子〉是被刪除過的),到最後保留下來,是因為有黃帝,孔丘的對話,誰也不好意思去動聖人。 〈知北遊〉是一片荒蕪之地,走過的人很少,駐足的更少,自然風景有一種人工雕飾所不具備的“天成”,知道多了,是要回歸自然本境,但談何容易。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