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有没有历史学研究生的姐妹聊聊天!吐槽、分享日常!私我私我,只要姐妹!!!#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生 >>阅读更多


用户:十五又四分之三
    这就是出师表里面的“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桓帝么[窒息][窒息][窒息][哇唔][哇唔][哇唔]#历史学 #三国 #诸葛亮 #历史 >>阅读更多


用户:不是人间富贵花
    昨天和朋友聊左传,说到郑庄公克段,小朋友疑惑郑庄公在传文里面已经有后悔之义,为什么后面君子曰还会说施及庄公。关于这个问题,是正常操作,左传经传不合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不过很多学者都无视这个问题,在那里尬注疏。 这里一定要提后面引用诗经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里注疏特尬,春秋战国人都喜欢断章取义,无视诗本义,旁义。基本上左传的诗经都可以让治诗大家一脸蒙蔽,还能这么用。当然大家注疏肯定要一个好彩头,这断章取义怎么了,这按照亚圣的话,这叫以意逆志。 孔冲远很明显也发现了这里有毛病,不过他自己说的疏不破注,注不破经,有问题只能尬疏,自己心里十分清楚,这说法和今说诗者不同。 关于诗经,还是boss说的好,现在学生学诗就是读读背背,还不如叫诗三百。诗经的本义,旁义都不涉及。补充说明,这里本义指的是孔子选择这首诗的意图,而不是诗文本来的意思,关于诗经作者,一直有三个层次,所以boss说中国学问重层次,一是写诗的人,二是采风的官吏,三是孔子,经学对于前两人只是简单看重一下,重点在孔子身上。当然汉儒那自洽的治诗系统脆弱不堪,朱子心中明白,也就只能偶尔抱怨,攻击也是攻击诗序。 朱子学问当然是高手高手高高手,很多经学问题他都发现了,不如古文尚书伪作的问题,不过他不敢乱说,只能说这些文章读起来有一些简单,后面阎百诗一举成名,不过最近似乎有学者又开始证伪了。 再说孔冲远,他的五经正义可是算的是上我的经学启蒙书了,虽然后来我转修公羊学,但是底子还是这五本书打的。关于五经正义,我和四库馆臣的看法不同,四库馆臣认为易经正义贬郑捧王,引黄老入易,这是乱经。四库馆臣捧郑康成,自认继承汉学道统,对易经正义这种让汉易消亡的自然要贬低了,不过就我看了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汉儒说法更加扯淡,颇有明儒之风,还不如用王嗣弼。 除了易经正义,尚书正义也是随处可见打脸郑康成,于是四库馆臣二话不说,引朱子家语,直接易书为下。这个评论是否公允,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说到这里,又要瞎扯淡,在唐末期之前,礼经是指周礼,然而什么时候变成里礼记的,这个就要找点时间查一下,应该不难,日常给自己找事情做。 最后瞎扯淡一下,我不建议年轻人看左传,左传宣传的都是强干弱枝,君臣有序,这对年轻人不好,还是跟着我研究公羊传,公羊学可是中国文化一大瑰宝,按照司马子长说:“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 有时间在批判一下班孟坚的汉书。#历史学 #中国文学史 >>阅读更多


用户:池流花树🌸
    唐朝大将郭子仪,当安史之乱的时候,收复了东西两个京城,功劳超过了其他的将领。代宗皇帝的时候,宦官专权势力很大,郭子仪被闲置了很久,部下也都离散了。 突然这时候吐蕃造反,挥兵直接进攻京师;京城震惊,皇上急忙带著文武百官直奔陕州避难。大将如李光弼等人,都因为讨厌宦官专权,而拥兵自重,不愿前往陕州去救驾。 只有郭子仪一个人召募了二十位骑兵,就立即动身前往陕州救驾。在途中又纠合了其他的将领,敲击著战鼓,张扬著旗帜;又在多处点火,使得吐蕃产生怀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 后来吐蕃又会同了回纥,以数十万的大军,来攻打唐朝。唐朝的将领多不能及时的赶到保护京师,只有郭子仪一个人骑著马,前往说服了回纥退兵,并且还大破吐蕃的军队。 郭子仪虽然是身为大将,拥有强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毁谤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纸诏书,征召他入京觐见,郭子仪无不诏书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觐见皇上; 因此颇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对他的谗言和毁谤,都不能够动摇皇上对他的信任。郭子仪后来被皇上封为汾阳王,他的八个儿子、七个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仪的后代,都是非常的显赫,贵盛无比啊!#历史那些事 #历史书 #历史学 >>阅读更多


用户:网络魔怔比
    关于了解明朝该看的哪些📖。#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学 #历史 >>阅读更多


用户:人间有味是清欢
    道家和道教是根本不同的。从时间上说,道家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而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正式形成是在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之后,在时间上相差约七百年;从性质和体系上说,道家思想虽然博大精深,有很大的包容性,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伦理、美学、医学等学术思想,但其基本思想属于哲学理论体系,是先秦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享有开山祖的重要地位”,而道教则纯属宗教神学派别,是中国四大宗教之一,这是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质的区别;从内容上看,《老子》哲学的卓越贡献,不仅在于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而且还在于深入探讨了宇宙的本原,并提出了“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认识论上又把人的认识推进到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无限大的宏观和无限小和微观世界。 而道教最初的经典《太平经》内容繁杂,包括天地、五行、灾异、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神仙、养生、巫术治病等方面,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李贤注曰:“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从理论上说,道家把“道”看作天地万物最后的本原,直接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这在当时“天帝”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关于这一点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说:“老子最大的发明,便是取消了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之至上权威”,张松如也说:“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以理论形式来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家,他提出了‘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批判了殷周以来‘道’、‘天’、‘鬼神’观为基础的宗教神学宇宙观。他的‘道’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春秋以来在某些人那里的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理论化的阶段。”这与专讲神学的道教是明显对立的。 从以上几点来看,道家与道教不是一回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笑聊天室那些人夸夸其谈。 另外再说一句五经之一,群经之首的易经是儒家的!八卦也是!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一群文盲谈宗教,偏偏有一群文盲喝彩,何其可笑也….#中国哲学史 #历史学 #中国 >>阅读更多


用户:阿根廷剑客
    《从东方到西方》 汤因比这本游记从东写到西,文笔简洁明快,包罗万象,但就是不敢写中国,因为中国历史和思想都太过博大精深[你好呀] 中国知识分子修道求索的过程中,要继承祖先的优秀思想,要批判地学习别人的思想,与自由主义斗、与虚无主义斗、与功利主义斗,与一切邪知妄见斗,大道至简,直道而行。#读历史 #中国 #历史文化 #历史学 #历史知识 >>阅读更多


用户:满眼风光北固楼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东汉末年,曹操当权,提倡“唯才是举”,凡“有治国用兵之术”及“高才异质”者予拔用。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为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官人法”,把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制度化。在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与其同籍散居各地的士人,评列为从上到下九个品等,每十万人推举一人,作为吏部任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士人品定之权基本上掌握在中正官手中,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以定品第。曹芳为帝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由世族豪门担任,九品中正制成为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治的工具。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制。#SoulReal知识 #历史学 #中国文学史 >>阅读更多


用户:无有入于无间
    第六十一章 ​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大国应当像大海一样,处以最下的位置,因为只有在最下面才能承其大,采用低姿态,谦卑的态度,这样它才会变成万川汇集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万国交汇的地方也有天下之母的伟大,助天下每一个国家去发展,母性是虚静柔弱的,但母可胜雄,因她的虚静能处下,大国之所以能胜小国,亦是因为大国善于取下,发挥母性的伟大; 故大国懂以大事小,则小国的民心就归附于你,小国很谦恭,呼应大国,哪怕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只要顺着他就可从大国那得到好处;故不管是大国取小国,还是小国取大国,他们所用的都是同样的策略,就是下流; 下流居下的目的为何?大国希望多得一些小国得拥护,小国则希望有大国可保护它;因大国小国都有不同的需求,但大国更应该发挥居下的风度,因骄兵必败,大国易骄,更不易做到谦卑居下,所更应重视。,#读书 #历史书 #中国哲学简史 #历史学 #读书笔记 #历史学 >>阅读更多


用户:一秒
    用人之道。不学无术,辅助!#资治通鉴 #历史学 #读史使人明智 #读史 >>阅读更多


用户:南黎
    其实圣旨并不一定是金黄色。在明清时,对五品及以上的官员用诰命授予圣旨,五品以下则用敕命。官衔级别不同,圣旨的颜色也不同。#SoulReal知识 #历史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