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迷路火枪手
    读书:与海明威相见 遇见,如同量子力学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中,暗藏着巨大的情感冲击,还有神秘的命运之手。 如果某年某日,在街头遇见自己仰慕已久的文学大师,会是怎样的一种激动和难忘呢?想象会有无数个答案。那一年那一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巴黎遇见了海明威。他是一个年轻的小记者,而他早已是声名显赫的大作家。马尔克斯写道: 1957年春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他偕同妻子玛丽·海尔希漫步走过巴黎圣米歇尔大街时,我一下子便认出了他。他在街对面,正朝着卢森堡公园那个方向走去。当时他虽然已经59岁,但当他出没于一个个旧书摊、隐没在巴黎大学青年学生的人流中时,竟显得那样生气勃勃,富有活力,人们哪里会想象到,他的一生只剩下最后四年时间了。 瞬间,我仿佛像以往那样,觉得自己被分割在自我的两个对立的角色之间。我不知道是否应该上前请求谒见,还是穿过林荫大道,向他表达我那谦卑的钦慕之心。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我都感到极为不便。 我只是把两手握成杯形放在嘴边,如同丛林里的壮汉那样,站在人行道上,朝对面大声喊道:“艺——术——大——师!”海明威明白,在这一大群学生中不可能会有另一位大师的,于是他转过身来,举起手,亮着孩子般的嗓音,用卡斯蒂利亚语对我高声叫道:“再见了,朋友!”这就是我见到他的唯一时刻。 那时,我是个28岁的哥伦比亚记者,曾发表过一篇小说,并获过一次奖,但我当时却游荡在巴黎街头,毫无目的和方向。 我的文学大师是两位各具特色的北美小说家。那时,读了他们发表的每一部作品,但我并没有将这些作品当做一般读物来读,而是作为文学想象中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却又各自独树一帜的风格来仔细研读的。 一位大师是威廉·福克纳。我从未有过眼福见到他,只能在梦里想象,他就是卡蒂埃·布莱森拍摄的著名相片上的那个衣着朴素的农夫,只见站在他身旁的是两条小狗,他那长长的衣袖连同手就搭在狗的身上。 另一位大师就是从街对面向我道别的那个生命短暂的人,他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我生活中仿佛发生过某件事,而且这件事总是萦绕我的一生。 他们相遇在巴黎街头的春雨中,他们又匆匆作别。这究竟是一次简单的偶遇,还是冥冥中命运安排好的传承交接?四年后,海明威去世了。十年之后,《百年孤独》出版发行。 #电台 #SoulReal配音 #声音名片 #睡前读书 #声控星人 #分享 #随笔 #阅读 #加西亚马尔克斯 #海明威 #遇见 >>阅读更多


用户:又见秋海棠
    《我们八月见》---- 马尔克斯逝世十周年纪念,遗作首发首版。单这书名和封面,就有一种被浪包围的感觉,好像与它相关的场景和日子,都变得浪漫起来。 马尔克斯的书我只看过《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他的笔触细腻、深邃缠绕,有一种深不见底的陷入感,但《我们八月见》则结构简单,字数不多,一个下午茶功夫就可以看完: “她一直在生活着,却从没有观察过生活。” 她的八月有梦,又似梦非梦。 很多人都有着那样的八月,他们在八月里走来,在八月里相逢、告别,而后,又在八月相见。 #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最近在看的书 #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更多


用户:北方有墓碑
    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读完,下一本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 关于《活着为了讲述》: 1,《活着为了讲述》是一本怎样的书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自己75岁年纪时,写下得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1/3人生经历的故事(原计划是写三部,因身体原因只写了一部)。 很多人将这本书视作是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途径。 2,书中作者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 如同他笔下的文字一样,自由的,随性的、幽默的、荒诞的、魔幻的、深刻的。 3,作者是怎样讲述自己人生的 轻快且不拘束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到什么写下什么。 他就像是在和老友叙旧般地坐在读者面前,边抽着他那每天必抽的劣质香烟,边用其独特且标志性的文字风格和“口吻”,在坦荡不羁中饶有兴致的、侃侃而谈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 4,对作者其人和作品不甚了解的人,看这本书会有障碍吗 会。书中涉及到了很多对于东方读者来说很陌生的拉美地名和风情习俗。还会提到百年前拉丁美洲的各种作家、诗人、著作的名字和历史事件。还有一直被读者吐槽难记的动辄6字左右的人物名字。这些都容易让读者在阅读书的时候难以代入进去。 另外整本书的叙事风格是随意且稀碎的,事无巨细,东拉西扯,简单说就是流水账式的。这容易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倦怠感,进而在阅读耐心上踌躇纠结。 结合上述说的,考虑到这本书有450页的篇幅和30万字的字数。可以说,这是一本对于初读马尔克斯著作的读者不是很“友好”的书。 不过,如果是他的资深书迷去读,就可以通过发现书中情节和作者的小说之间存在关联的地方为乐趣,读起来就会觉得很痛快,行云流水。 5,所以对于非资深的书迷,就不建议读这本书了吗 也不尽然,这本书的故事性很强,作者又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既然他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讲故事的人来写这本书,那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单纯当做一个听故事的人去读这本书。通篇读下来你会发现有趣、有料和其他种引人入胜的情节还是很多的。 6,那作者是如何把故事讲好的呢 马尔克斯是一位语言叙事的天才和金句大师。 叙述一篇完整的故事无外乎三点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书中他对于这三点的把握是化境般的。 ①在描述他自己的境遇时: “ 下个月, 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 得过两次*病, 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 在沿海城市游荡,为报社撰写每日专栏赚取聊胜于无的稿酬,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我的生活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诱惑:我似乎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②在描述自己初踏入首都波哥大,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时: “当年, 波哥大是个偏远、阴郁的城市。细细的雨丝从十六世纪初就开始下, 绵绵不绝。我注意到, 街上有太多行色匆匆的男人,他们戴着硬礼帽,穿着黑呢大衣一抵达时, 我也这副打扮。然而连一个妓女也看不到。和穿教士服的教士,戎装军人一样,她们也被商业中心昏暗的咖啡馆禁止人内。有轨电车和公共厕所里刷着凄惨的告示:若你不怕上帝, 你要担心*毒!” ③在讲到某段紧张的情节的时: “我和一帮人沿着第八大道往国会大厦走, 前排刚进广场,就被一梭子弹撂倒。大街上突然倒下一批死者和伤员, 前进的步伐戛然而止。一个满身是血、奄奄一息的人爬出死人堆, 拉着我的裤脚,哀声求我:年轻人, 看在上帝的分上, 别让我死!” 7,对于书中作者的经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两个关键词:混乱和热爱。 8,混乱是指什么 ①1927年生于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是在一个震荡且混乱的年代(香蕉热时期前后)成长起来的。 “如今,香蕉公司早已一去不复返。唯一铁板钉钉的是,他们卷走了一切:钱、十二月的清风、切面包的餐刀、午后三点的惊雷、茉莉花香和爱。只留下灰头土脸的巴旦杏树、耀眼的街道、木头房子、生锈的铁皮屋顶,以及被回忆击垮、沉默寡言的人” ②在1948年,青年时期的他又赶上了内战。看不惯政府作为的他,在报纸上写文章揭露了其所作所为,也因此被针对后离开了故乡。 ③在这两大时代背景下,他所在过的城市、他的整个家族和他个人,都经历了连续的动荡和混乱。 “我无法想象还有哪种家庭环境更适合培养文学志向……我对荣誉、金钱、衰老一概不感兴趣,我笃信自己会年纪轻轻地死在街头” 9,那热爱呢 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并视其为生命。 “要么写作,要么去死” 他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人生的任何时期都是一样的。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10,还有吗。 再补上书中我比较喜欢的两个句子吧: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直到坐在打字机前,喘过气来,我才发觉,长久以来,我既想见她,又怕与她终生厮守” 11,还有吗 要致敬一下这本书的译者,她叫李静,她翻译的是如此出色! 12,还有吗 没有了 #读书 #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 >>阅读更多


用户:北方有墓碑
    30W字的书,你们会用多久把它读完呢。我是每天抽出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了七天(中间身体不舒服停了一天)才看了1/3。虽然这似乎和我原来十天左右读一本8W-14W字的书、写一篇笔记的进度也差不多。不过每天看着这有点像纹丝不动一样的进度也会皱下眉,这次的周期是否会过长了呢。 有点纠结,有点着急,不过我还是想放平心态读完它再看下一本。毕竟已经定下的规矩也不好轻易改不是,而且之前的笔记也拍了照片了。更何况还有我对大师的一往情深在里面。 所以我在想,要不要我自己写点东西填补一下中间的空档呢。 #读书与思考 #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 >>阅读更多


用户:春哥与你一起读书
    2024年春哥与你一起读100+本书之6 📝读书打卡第6本 ⏰读书时间:2024年3月6日 🌟推荐星级:🌟🌟🌟🌟🌟 📘书籍:《我们八月见》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感悟: 2024年3月6日,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们八月见》全球首发,我当时一边惊喜一边还纳闷,为什么特意选择了在我生日这天首发,友人说这不巧了嘛,原来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3月6日的生日,这下可好,本来就喜欢他的作品,现在又找到了一条更加独特的理由。 薄薄的一本书,很快就读完。没有读的时候,觉得这么薄的一本书,一定是打着大师遗作的旗号和嘘头收割粉丝的意思。但是当读完以后,仍是惊喜满满,大师还是大师,成熟的故事体系,简练的人物关系,很快就将故事交代的清清楚楚,虽然从情节上来讲谈不上跌宕起伏,但是不知不觉,你就已经进入了大师设置的这个情景结构中,代入感极强,就像有人牵着,不停的走下去。 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当我的目光从书中转移回现实时,但是念头却跟随着书中的文字仍旧凌乱飘零,书中看似是讲了一个婚姻中的女人借着每年给母亲上岛祭祀的一夜情的故事,但是深层次仍然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关于女性成长。 当女性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心动的男人,女人是感性的,是渴盼的,是期许的,女人是爱情滋养的花朵,虽常会被欲望所牵绊,但是这种所谓的欲望正是关于爱情的期许。可以遗憾的是当男人夹在书中的钞票将她从这种期许中拉扯回了现实,她崩溃了,她突然就入跌入了欲望的地狱,成为了欲望的奴隶,这种崩溃让她看清了男人的面目,也同时丧失了对自己婚姻的信心。 于是“我们八月见”就成为了女人心中几度想找回“曾经的自己”的期许,但是一次次的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也终于将女人看清了成长中最真实的内幕,她终究也开始走上了她母亲曾经走过的路,登过的岛,她们同为女性,同样经历着这样的期盼和苦楚……终于在下一个八月以后,女人做了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一旦做出了这个决定,每年八月也就不用再去期盼,去纠结,去反复,去惦念——那个岛,以及那个岛上的人。 那么至于这个岛到底是否是真的存在,也就无所谓了。 #春哥与你一起读书 #加西亚马尔克斯 #SoulReal文学 #读书 #阅读 >>阅读更多


用户:鲸歌
    2024.3.13日晚九点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 相较而言,从流畅性和故事性来说前一本《百年孤独》带给我的感受会更好,也更丰富一些。而这一本的叙事节奏让我有些时候不由得竟会有些会犯困,可能我还是更喜欢前者。 关于爱情,整本书似乎都围绕着爱情。 费尔明娜、阿里萨、乌尔比诺医生三人或者说所有人似乎都没能拥有所谓的“爱情”。 🌈一开始的费尔明娜对阿里萨是爱情么?或许更多的是叛逆,对父亲 对教条,对所有的压迫和管制。当然也包含她对“爱情”所有美好期望的投射,而并非实质的爱上阿里萨这个人。所以才有了后来他们第一次碰面后她没来由的抛弃了阿里萨。 🌈然后是乌尔比诺医生和费尔明娜,他们之间有“爱情”么?或许还是没有。医生于费尔明娜更多的是想要征服和拥有的一种近乎于骄傲或者虚荣心的复杂感情,以及年老后对她的习惯和依赖。所以才有了那段他的经典语句:对于一对恩爱的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作为丈夫我觉得医生几乎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当然排除那次出轨)。 🌈再说到费尔明娜对医生的感情,同样也不能称之为“爱”,甚至在蜜月前她仍对他怀有抵触。只是这一次医生的优秀满足了她几乎所有的投射:医学世家,身份尊贵,受人敬仰,言谈举止得体优雅。于是她扮演起了一个内外兼顾操持起整个家的好妻子。虽然这好妻子是包含了对婆家人的不满和对医生在处理婆媳关系上对家人的顺从,对她的无视和回避的愤怒。 他们之间或许更多是需要,是习惯,是一种无形的相互依赖。这种情感几乎可以称之为爱,我愿意这样认为。但它终归还是差了些什么,于是有了后来暮年的疯狂~ 🌈最后说男一阿里萨,他对费尔明娜的爱横跨半个世纪,绵延五十与载。或许大家都对这个肉欲糜乱的人渣充满厌恶,但不可否认。虽然他身子脏,但他爱费尔明娜的那颗心却是最干净 纯粹的。(当然排除最后船上的那句欺骗:我为你保守着童贞)个人认为阿里萨是那个真的爱的人,他沉醉于爱,付诸于爱,享受于爱。他人生所有的沉沦 起伏几乎都缘于爱。 🌈 虽对他糜乱的情欲关系和他对阿美丽利加所行之事有所不耻,但我仍愿意认为他对费尔明娜的爱是最纯粹的爱情。 他将毕生的浪漫和梦想都倾注于费尔明娜,当船长问他这艘船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要走到什么时候,他说出了那个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里日日夜夜都准备好了的答案:“一生一世”,让人莫名想到大话西游里的那句:如果一定要在这份爱上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一年50本 #年度50本阅读计划 >>阅读更多


用户:Zara.S
    “生命中所有曾经有过的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发生一件事之后病一场,似乎是证明那件事存在过来着。上周发烧了吃了感冒药,周末好了,果然周一又起来了,今天不仅嗓子疼,还加上头疼和心口疼。想想最近每天工作到十一点回家,未来一段时间这都是常态,所以还是深夜去了急诊,抽血化验,开了头孢,给车加了油回家做家务吃药,觉得自己超酷。今天的分享都是关于路的,自己选的路要勇敢走完呢,是吧。 今天写的句子:你的火车离我好远,晃动的烛火看不清你的方向,我的碎片随着你旋转而去,混着黎明的光消失不见。我明白,睡眠与死亡是缠绕在一起的,那么就用我的白发系着有你的美梦吧,走完这段路我就来啦。#文字 #平凡的一天 (Live) #加西亚马尔克斯 ##海德格尔 >>阅读更多


用户:北方有墓碑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完,下一本要读的书是在众多souler推荐的书中选中的一本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最近因为生活和工作时间的原因,读书的时间被切的七零八落的,每天只能抽出1个到1个半小时的时间来读书,不太喜欢这样的读书节奏。希望年后可以改变这个情况。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依旧没有书评,依旧欢迎读过这本书的朋友来一起讨论。 不过虽然没有书评,但是有一些关于我看了多数读者对于这本书的评论后,存在的意见不同的点想特别的写出来: 在多数人对于这本书的评论里都把这本书的主人公查理·高登,这个经历过一场实验后智商从60(我们俗称的弱智群体)提升到200后又回落到60(关于这点有存疑的地方,有的人说在书的最后查理的智商已经下降到连实验前都不如的程度,但是我从书中似乎并没有读出有明确这一点的地方)的32岁的男人定义为一个悲情的人物,是这场实验给了他更多的悲情的命运。 像B站关于这本书的介绍视频(播放次数最多的视频)里最高赞评论就是: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但是在书中查理在进步报告里写给纪尼安小姐(主人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所爱的女人)的留言中明确的写到了: 纪尼安小姐如果你有机会读到这个请不要为我难过。我很感机我就像你说的得到生命中的弟二次机会。因为,我学到很多我以前甚至不知到这世界上真的存在的事情.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些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我很高兴我发现了所有关于我的家人和我的事,好像在我想起他们并且看过他们之前我并没有家人似的但现在我知到我有家人而且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人. 所以依据这段文字我想,无论我们这些读者如何对于主人公查理的遭遇代入了多少悲悯和同情的心理。可在书中他自己对于这段经历的评价并不是这样的,他并不觉得自己的遭遇是悲情的,相反是满足和感激的。也许我们这些读者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个人看法强加于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身上。 在经历过这场实验后的这段时间里: 查理达成了自己对于最初参与到这场实验之中时的愿望,他变得聪明了。他还读了很多的书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亲自参与到了有可能会改变自己,还有和他一样情况的那些已经存在于世和未出生的一类人命运的实验之中。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了很多纠结和怀疑的情节,但他对于自己得到的这些东西和经历的看法是敬畏的也是感激的。 他找回了自己曾经心心念的童年时期真实存在的,在自己智商只有60的时候头脑中只有模糊轮廓的,虽是悲苦不堪的却又是真实存在的记忆和面孔。他也见到了这段记忆中真实存在的人,他的妈妈,爸爸和妹妹,并对于和他们的关系做了最后的了结和告别。 他结识了两个女人:纪尼安小姐和费依小姐,并在她们身上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两种体验:爱情和性爱,经历了身心上的欢愉和解放。并在和旧查理的关于心理和身体的控制权的抗争中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他也结识了他人生中唯一可以定义为伙伴的角色,一只和他经历了同样实验的小白鼠:阿尔吉侬。 最后,这真的是好书,推荐喜欢读书的朋友都来读一读。同时,愿纪尼安小姐在书中没有提到的情节里,真的去为阿尔吉侬献上了一些花束。#读书 #科幻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读书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北方有墓碑
    在读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的同时,今天看了一个关于《百年孤独》中所涉及到的那段拉丁美洲百年历史(原住民的帝国时期-近现代时期)的1个小时的视频。 做这两件事其实都是为了看《百年孤独》做准备。看完视频后初步想到的,确实如我之前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笔记里记下的一样,不了解《百年孤独》中涉及到的那段真实历史,就难以读懂(至少是完全读懂)这本书。 视频中讲到的关于《百年孤独》中涉及的拉丁美洲各个时期的历史:拉美原住民的帝国时期(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帝国等)一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事件 一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美国人陆续对拉美的殖民时期。以及陆续出场的各个历史人物:原住民帝国的国王、哥伦布、皮萨罗、西班牙国王和王妃,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等等,全面的涉及到了书中的剧情、人物原型、细节以及魔幻现实主义写法的隐喻、暗示和联系了。 这让我对原先定下的,边看作者自传边做些功课后就开读《百年孤独》的设想有点含糊了。视频中提到的猪尾巴的婴儿、布恩迪亚上校想到的冰块、给隐形医生写信等等的这些只有了解其相关历史才能看的懂的情节,在书中应该是每看一两页就会有涉及到的。 感觉也许在读《活着为了讲述》的这段时间里,也能把读《百年孤独》的准备工作做好会有点难,到时候看情况再说吧。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阅读更多


用户:面纱
    似曾相识的影子 #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们八月见 >>阅读更多


用户:北方有墓碑
    小林泰三的《看海的人》读完,下一本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 关于《看海的人》,依然还是要选择问答的方式来做笔记(还没有看过这部书的我-已经看过这部书的我): 1,《看海的人》是一部怎样的书 一部冷门的科幻短篇小说集,作者小林泰三是日本新锐的科幻小说作家(已往生)。相对来说他的另两部小说《醉步男》和《玩具修理者》被人们讨论的次数要更多一些。 整部书由七个短篇故事组成,作者在这七个故事中运用自己的物理学和几何学方面的知识结合着他那不同寻常的脑洞水平,构建了七个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异世界”世界观,通过这些“异世界”世界观讲述了七个不同的关于爱的故事。 2,为什么要选择这部书来读 我总觉得,科幻作品是有着它独特的一种浪漫气质的。这种气质有的关乎于“爱”,有的不关乎于“爱”。而《看海的人》这部书里面的有几篇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乎于“爱”的小说作品里面非常独特的。尤其是其中一篇关乎爱情的故事,是在我心中有着非常高且特殊位置的作品。可以说,起初让我有了看这部书的想法完全是因为这篇故事。 因为人一生的心境是随着不同时期得变化而变化的,而我不确定以后的自己还能不能有今天的心境去看待这篇故事,还能否读出今天读这篇故事时的感觉(想象和预期中的想法)。所以既然是这样的话,晚读就不如早读。 3,那你读过整部书后觉得阅读体验如何呢 坦白讲,尽管这部小说整体的精彩程度是让我满意的。就像上面我所说的那样,作者在这部书中通过大量他掌握的专业的物理学(尤其是天体物理学)和几何学方面的知识,结合着他那让人叹服的脑洞水平,在每篇故事中都构建了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异世界”世界观完成了全部七篇故事的讲述,这其中不乏有几篇是非常出彩的作品。 但也恰恰是书中为了构建这些世界观所用到的相关知识的内容,让我通篇读下来整部小说的过程显得非常曲折。这些内容对于我这种的,对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在知识层面上了解程度只能算一般般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尽管书里面的有些故事,在这方面所设置的门槛要求相对的要低一些,在我通过查阅相关的知识和思考后能够理解的了。但有些故事设置的门槛却过于高了,而且用于描述的篇幅过长了,理解起来就会非常费力。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其中有的故事把一半的篇幅都用在了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上了,当时甚至让我有了就要读不下去了的心情,想要把这些“异世界”具象化的在自己的脑子里呈现出来太难了。但是如果不能的话,就无法理解下面将要发生的故事剧情,所以就卡在那里了。 不过好在书中的七篇故事,在故事内容的设计和讲述水平上的质量在我看来也是良莠不齐的,并且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有的几篇可以称为神作和质量还不错的作品,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对这方面的处理就相对的比较克制,没有花很多篇幅去写。而被我认为质量没有那么好的几篇,在我通过胡乱脑补将究着蒙混过去之后,回头看来觉得其实也还好,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的感觉。 4,那结合着你说的这些,这部书中哪些篇故事是值得推荐看的,哪些篇又是不值得推荐看的呢 其实并不能按哪些篇值得推荐看和哪些篇不值得推荐看来归纳这部书中的各篇故事。因为作者在书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很大的伏笔,如果跳过部分几篇故事不看的话这个伏笔就不成立了。 但是可以列出一个推荐阅读的顺序来作为参考: 一《独裁者的法则》 二《缓存》 三《母与子的漩涡历险》 四《沙漏中的凸镜》 五《天狱与地国》 六《看海的人》 七《门》 按照这个顺序去读的话可能相对的读起来会更流畅一些,也会更能有耐心把整部书读完。 5,刚刚你说在这部书中有一篇是在你心中有着非常高且特殊位置的故事,是哪一篇呢 《门》 6,为什么会是这一篇 因为《门》的故事设计的是如此的巧妙,巧妙到让我觉得它是个中类型的作品中难以被替代的存在。并且在这个故事里面还有一段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少年时读岩井俊二的《情书》时所感受到的那种非同一般感觉的爱恋情节。还有一个犹如《情书》中藤井树般特殊的女人。 7,是哪一个女人 故事中的“大姐” 8,为什么会是她呢 看过书后回头来看我这段话:“大姐”就坐在那里,用她那既明亮又温和的眼神深情般出神的看着“你”。这场景,就如同“你”也曾经无数次的设想着要用同样的眼神看着她一样。在你往后的生活中,如果她真的会如你所愿般的出现在你的生命里了,那么你应该为此感到欢喜和感激才对。因为在她的身上有着之于你来说,太多的可以填补你心中已经消失的或是即将消失的又或是一直都是空白的部分的东西了。 9,还有吗 书里面黑页的内容也很重要。也正是因为黑页上的内容,让我有了以后的什么时候再去读一次这部书的想法,应该会想到更多的关于这部书的理解吧。 10,还有吗 虽然一直不喜欢甜食,不过有机会也去尝尝草莓酥的味道吧。 11,还有吗 没有了 #读书 #科幻 #看海的人#小林泰三#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更多


用户:北方有墓碑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完。下一本,在多年前已经从图书馆借阅了之后重读东野圭吾的《恶意》。 关于《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这是一位souler推荐给我的书。起初她给我推荐的是《百年孤独》。但是在我和她说起我得顾虑后(之前听闻过很多次如果对于南美和哥伦比亚的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的话,那么书中的很多情节或者内涵理解起来都会有障碍的说法。而我本人对于那块大陆唯一多一点了解的地方就只有足球),这位souler并没有执拗而是很通情打理的又给我推荐了这本书。在这里特别的感谢一下她! 按她的介绍来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讲述的是关于一桩荒诞离奇的由众多巧合串联起来的,带点黑色幽默意味的凶案故事。这个描述恰到好处的戳到了我的兴趣点,平时我对这类的故事,不论是书籍(比如: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或是电影(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还是电视剧(美剧《冰血暴》)都十分喜欢。 读完书的感觉也确实如预想中的那样,书中关于前面所说的那些对于情节的描述词都十分好的呈现出来了,看后觉得很过瘾。并且马尔克斯写这本书的文风我也很喜欢,很轻快不拖沓,就是单纯的用第三者的视角去记述和还原整个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没有刻意的用文字去煽情和狗血,也没有故意而为之的为了挑动读者的神经而去营造紧张感的氛围。 另外大师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也令人十分叹服,整本书在一气呵的基调下,用一字字一行行信手拈来的惊艳文字(尤其是对于女主安赫拉这条线的描写),驾轻就熟的就把整个故事的情节铺展开来了(翻译在其中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书中很多处关于人物和情节的描写的段落我都特意记录下来了,可以作为我以后写些东西的范本来参考。 然后,记录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在读完书后我又按照往常的习惯去B站找了一下这本书的相关视频来看。结果果然不出所料,最高播放量的两个视频里又把主人公被杀的命运完全(或者侧重)归结于人性的弱点,冷漠和偏见啥的了。B站和某瓣好多人就是爱这样写,好像离开“人性”俩字就不会写文案不会写评论了一样。 以我看完书后所留下的印象,书中和主人公相关联的绝大部分人物都在事先知道这一场悲剧即将发生的时候,用自己的所能或间接干预或直接介入的试图去阻止这场凶案的发生了。大家还是秉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主人公可能会遭受到的命运的。那么书中有没有写到关于人性的弱点方面在整件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的描述呢,有,不多也不是决定性的!如果非要把主因归结于此,就有点强行加戏的意思了。 个人感觉整个事件的内核还是应该总结为,在一个本就有些荒诞的年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既保守又固执,但是背地里的作风又极其奔放和大胆等等方面),由一系列看似是巧合可以避免但又必然会发生的,既荒诞又现实的凶案事件。 最后附上这本书的内容简介给也许有兴趣要读一下这本书的朋友: 故事的女主人公,一位家境一般但家教十分传统且严格的女孩子安赫拉,嫁给了一位在哥伦比亚国内身份显赫的将军的儿子圣罗曼。结果结婚的当天就被男方退婚了。理由是,女方已经不是处女了。 女主在遭到母亲的毒打和两个哥哥的质问下说出了“玷污”了自己清白的男人的名字:纳萨尔,也就是本书的男主。两个自幼就被教育要成为男子汉的男人当即就决定要杀了纳萨尔,作为挽回自己妹妹声誉的举动。 故事的最后,两兄弟果然在主教驾临小镇后的那天早上,在纳萨尔家的大门前亲手杀掉了男主。然而在纳萨尔被杀之前,两兄弟曾经有过一系列的诸如在众目睽睽下磨刀,在镇子上逢人就说要杀了纳萨尔等等的怪异举动。这些举动在事后被大家解读为两兄弟其实是想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从而达到被成功阻止自己去行凶的目的的。然而在一系列非常规的巧合和人们对于两兄弟老实本分的固有印象的轻视下,还有个中不相干的人从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下,悲剧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读书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恶意》 >>阅读更多


用户:酒神的玫瑰(戒酒版)
    谁说不能让我此生唯一自传 如同诗一般 无论多远未来读来 依然一字一句一篇都灿烂 说睡没睡,本来想着酝酿一下,看着剩下三十来页,看完得了,结果一不小心又到了这个时间。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也就看过《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过程挺艰难的,开始过很多次,也有很多次的无疾而终。突然某一天脑袋筋搭错了,也能一口气读完。 “我们不喝水,不喘气,只抽烟,人生苦短,只怕来不及畅所欲言。” 反正读完了,该说晚安了。 #睡前读书 #读书 #读书打卡 #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更多


用户:斯文败类·狗蛋儿
    "你们信仰的是一个崇尚死亡的宗教、 它给了你们面对死亡的勇气和乐趣"。一个下午就能看完的简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更多


用户:孤独如无影
    在图书馆一个下午读完了这本短片小说。读完怅然若失的感觉,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马尔克斯本人就真的写得这么纯粹略充斥着不甚合规的所谓的世俗价值观。看完没有办法推荐给别人,尤其是女性。#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短篇故事 >>阅读更多


用户:鲸歌
    这一段儿真的是戳中笑点,大概是每一个有和女生一起生活过的男士都会经历的“:你能不能不要弄的马桶沿上都是” 或许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小心翼翼,但随着关系的亲密让人放松后,难免会有懈怠。所以时不时的总会面临这样的窘境,甚至次数多起来后多少还会影响到关系的和谐。所以 我也曾为避免被指责陷入窘境一度改为坐在马桶上小便,但……讲真 男士坐着小便是真的…不那么…舒服……甚至可以说不那么顺畅。 但直到后来我因为使用的卫生间通风不是很好而对这件事有了无比透彻的领悟。 原来 无论你“瞄”的多么细致,抛物线多么精准,如何使它的落点尽量在蓄水区旁边的凹面上(理论和经验认为这里是能够避免飞溅的最佳区域)都无法避免的会有 可能肉眼无法观测到的调皮“雨露”跳脱出它本该去的归宿。当你自认为作案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并为此得意的时候,别着急,把门关好让溅落的“雨露”在潮湿的环境肆意发酵片刻,半小时后再进去卫生间你就能懂了:为什么动物世界里的雄性动物都以尿液来圈画领地。 那气味……难以言说~ 我真想发个朋友圈呼吁所有男同胞去正视这个生活中的细节,“作案”后,坐便用湿纸巾擦一下,蹲便用水冲一下。有些干净确实不止眼睛所能看到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读书摘录 >>阅读更多


用户:Jefree
    西西弗速刷首发盖章马尔克斯遗作 把出轨写的如此清新脱俗#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更多


用户:时间time
    马尔克斯是一个政治倾向明确,也是一个女性主义倡导的作家。看完了他的遗作,让我联想起宫崎骏、板本龙一。从书籍到影视、到音乐,各大领域的大作家们对女性主义的关注和宣扬,让他们得到了女性的认可,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