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嗯哼
    只是突然觉得好像隔了很多座山 突然就不想翻山越岭了 摆又摆不烂 卷又卷不赢 躺又躺不平 于是这碗夹生饭 我咽了又咽#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孟子•尽心下•民为贵》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 孟子道:“人民是首先应当尊重的,国家是第二位要尊重的,至于统治者个人,比较起来,就不那么特别需要尊重了。 “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才适合当最高的统治者;而只要得到最高统治者的信任,便可以当诸侯;只要得到诸侯的信任,就可以当官吏。最高统治者的重要性尚不及国家的重要性,更何况诸侯和官吏呢? “所以,如果诸侯的行为危害了国家,便应该换掉他。如果人民作了贡献,尽了义务,而国政不修,灾祸频仍,便应该改变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后记: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 荀子·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此等等,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礼记·檀弓下•仲尼使埋狗》 原文: 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马死,埋之以帷。 译文: 孔子养的狗死了,要子贡将死狗拿去埋葬,对他说: “常言道,破了的帘幕不要丢弃,留着来埋马;破了的伞盖不要丢弃,留着来埋狗。我家里穷,没有伞盖,也得拿床席子去包起它,不要让泥土直接压着它的头啊。” 后来子路的马死了,子路用自己的帐子给马当棺材。 后记: 孔子的大仁大爱,在对于埋葬他的狗的小事上,也没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圣人就是圣人!子路也是深受老师的影响,高徒就是高徒! 孔子作为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和“言传身教”堪称他教育思想的精华,这在《论语》,《孟子》和《礼记》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的教育方式不是空泛的鸡汤式教条,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 现在的很多家长在谈起孩子教育问题时,都苦不堪言,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殊不知,自己葛优躺抱着手机,怎么去要求孩子坐姿端正不网游?自己挺着啤酒肚,怎么去要求孩子多运动?自己动不动就大吼大叫,又怎么去要求孩子管理好情绪? 记住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德国教育家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782.4.21-1852.6.2)的那句话吧: 教育无它,唯爱与榜样。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左传•襄公十五年•不受献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译文: 在宋国,有人得到了一块玉,拿去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道:“这请玉工看过,玉工说它很珍贵,才敢来献的。” “这玉是你的珍贵东西,不贪污不受贿的品德是我珍贵的东西。”子罕道,“玉若给了我,你我珍贵的东西便都失去了,还不如各自留着的好。” 那人一听,跪下磕头道:“小小老百姓,拿着这么贵重的宝玉走来走去,实在不安全,献出来也是为求平安啊。” 子罕便把他暂时安置在本城,找来玉工将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让他带上钱回家。 后记: 子罕,乐喜,子姓,乐氏,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宋国贤臣。在宋平公(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时任司城,位列六卿。(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又称司城子罕。 古代君子都爱美玉,为追求美玉甚至不惜生命的也大有人在。 卞和为了献玉,不惜被砍去双脚,也要让璞玉重见天日,遇到懂它的人。 秦昭襄王为了得到这块和氏璧,愿意拿出十五座城池来和赵国换。 三国时东吴霸主孙策,因为私藏传国玉玺,死于毒箭之下。 而当时身为宋国的司城,也就是现在的工信部部长,却不受敬献的美玉,实为高风亮节。而为了解决宋人怀璧越乡之危,更是帮助他“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更是锦上添花,真君子也!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左传•襄公九年•晋侯谋息民》 原文: 晋侯归.谋所以息民.魏绛请施舍.输积聚以贷.自公以下.苟有积者尽出之.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利.亦无贪民.祈以币更.宾以特牲.器用不作.车服从给.行之期年.国乃有节.三驾.而楚不能与争. 译文: 晋悼公与楚争郑,不胜而归,也想让民众松一口气,魏绛便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放赈放贷,先帮最贫困的人改善处境。除动用国家储备外,从国公本人起,殷实之家都要尽量拿出自己的积蓄。公家的仓库空了,百姓的困乏也就缓解了。 对于可以生利的事业,取消国家的禁令和大户的垄断,放开让民众经营,遏制少数人的贪心。 厉行节约,祭礼以布帛代替珠玉,宴会宰牲畜只准宰一头,公用的器物不再添置,车辆、仪饰也只求够用,因陋就简。 如此办了一年,国政便上了轨道。之后晋楚三次兵戎相见,楚国都没能占上风。 后记: 魏绛:(?-前552年),姬姓,魏氏,名绛,谥庄,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 魏绛这个人在晋国的历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具有影响力的几个表现是: 一,魏绛在执法上严毅方正。为了整肃军纪,冒死戮杀在诸侯盟会上扰乱仪仗队的晋悼公的弟弟杨干的仆人,后获晋悼公提拔,得以重任。 二,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并实施和戎之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来自百科) 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经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且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 三,战功卓越,《左传》有记载的几场: 襄公9年(前564年),魏绛与赵武率师斩行禀。 10年(前563年),与士鲂戍梧及制。 13年(前560年),佐栾魇将下军救寺。 18年(前555年),与栾盈以下军克寺。 四,前文《礼记•檀弓下•善颂善祷》提到赵氏孤儿赵武,晋景公为姐夫赵朔(赵武之父)平反时,正是在大将军魏绛的帮助下,才得以诛杀当年灭赵氏全门的屠岸贾,使得赵武重返晋国政治舞台。 魏绛最后被封为安邑文候(今属山西运城市)。其家住在今山西省新绛县横桥乡文候村,文候村因此而得其名。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左传•宣公九年•陈灵公杀泄冶》 原文: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泄冶谏曰.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泄冶.孔子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 译文: 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同夏姬淫乱,三人不顾君臣之礼,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廷上互相显示,开下流玩笑。大夫泄冶看不下去,对灵公进谏道:“国君和大臣白昼宣淫,怎么给国人做榜样,而且自己的名声也不好,快把女人的内衣收起来吧!” 灵公一时下不了台,只好说:“我改嘛!”转身却找孔宁、仪行父商量。二人主张杀掉泄冶,灵公也不说不行,等于默认。于是泄冶被杀。 孔子知道这事以后,说道:“不是有两句诗么,‘对那些不要脸的人哪,千万别跟他们讲规矩’,真好像是为泄冶写的呀。” 后记: 灵公为春秋陈国君,孔宁、仪行父为陈大臣。 夏姬(约公元前640年前后-?),姬姓,春秋时期郑国公主。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母亲为少妃姚子。因嫁给陈国司马夏御叔为妻,而称为夏姬。 刘向在《列女传》 中描述夏姬:“陈女夏姬者,陈大夫夏征舒之母,御叔之妻也。其状美好无匹,内挟伎术,盖老而复壮者。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 据史籍记载,她三次成为王后、七次嫁为人妇,共有九个男人因她而死,被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翻翻这位据说妖艳无比,邪淫成性的奇女子的历史,会“莫名惊诧”! 1. 她没出嫁之前,和自己庶出的哥哥公子蛮私通,结果三年不到,公子蛮就莫名其妙地死掉了。 2. 嫁给陈国司马夏御叔,故称夏姬。嫁给夏御叔不足九个月,生下了儿子夏徵舒(夏南)。连夏御叔都怀疑这孩子生理学的父亲是不是自己,但被夏姬美貌迷惑,不了了之。 婚后十三年,正直壮年的夏御叔病死,纵欲过度? 3. 夏姬寡居时,陈国大臣孔宁和仪行父成了她的床幕之宾。孔宁和仪行父争风吃醋,孔宁便在国君陈灵公面前夸以年近四十的夏姬的绝世美貌,灵公为之所动,加入床宾之列。有时还带上孔宁和仪行父一起,场面不堪入目。 《诗经•国风•陈风•株林》这样委婉含蓄地用陈灵公的第一口吻记载了陈灵公与夏姬的幽会情景: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 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翻译过来,就是: 为何要到株林去?那是为了找夏南。 不是为到株林玩,而是为了找夏南。 驾着大车赶四马,株林郊外卸下鞍。 驾着轻车赶四驹,奔抵株林吃早餐。 再通俗点说,就是:我(陈灵公)来株林玩,不是找夏姬吃早餐,而是找夏南。 子承父爵的夏姬儿子夏徵舒(夏南),早已看不惯母亲与这三人的胡作非为,趁三人与夏姬在家淫乱之时,带家丁杀死灵公,扶太子午为新的国君,这就是陈成公。 4. 孔宁和仪行父侥幸逃到楚国,并游说楚庄王攻打陈国,结果陈国不战而降,夏徵舒被处以车裂,夏姬被俘,楚庄王也被她美色打动,差点纳其为妃,对夏姬早已垂涎三尺的申公巫臣,为了私己之利,便巧言劝阻,楚国大司马子反复求娶夏姬也被劝退,后楚庄王便把夏姬赐给了丧偶的楚国贵族尹襄老。 5. 没过多久,尹襄老战死沙场,尹襄老的儿子黑要,未去边疆处理父亲的后事,便将夏姬抢了过去。 6. 觊觎已久的巫臣,遂又趁出使齐国时,带上夏姬改道投奔了晋国,受到了晋景公的重用。留在楚国的巫臣一族,被抄家灭门。好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连家族都不要了! 7. 巫臣为报灭门之仇,向晋景公提出了联吴制楚的战略,并派自己的儿子到吴国,教吴国军队学习兵法,练习车战,吴国在晋国的帮助下,国力大增。晋楚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大公子子反自杀。 夏姬跟了巫臣后,史书再无任何记载,想必从一而终了。 自古红颜多祸水,男人之悲,还是女人之悲?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左传·桓公十年•虞公出奔》 原文: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译文: 虞国的国君称虞公。虞公有个弟弟,人称虞叔。虞叔藏有一块美玉,虞公向他索要,他开头不肯答应,想想又后悔了,说:“周地有句俗话说得好,‘老百姓本来没犯法,有了宝贝就犯了法’;留这玉有什么用,只会给我带来祸害。”于是他将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接着又来索要他的宝剑。这时虞叔终于忍不住了,说:“这样没完没了地要,最后就会来要我的命。”便举兵造反,迫使虞公逃亡到共池去了。 后记: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这篇《虞公出奔》,揭示了做人的几个简单道理。 一,不夺人所好。 《礼记·玉藻》里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对于古之君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增广贤文》里说:“贤者不炫己之长,君子不夺人所好。”虞公看见弟弟的美玉,就要据为己有,已非君子所为。 二,不贪得无厌。 虞公既已得到了弟弟的美玉,又索要他的宝剑,这般贪得无厌,无异于那条被东郭先生救下的狼,这就过火了。结果,哥逼弟反,自己落了个跑路的下场。应了那句时下流行的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三,做人要低调。 王国维说:“象因齿亡、龟因甲亡,人当懂得藏真补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月亮睡着啦💤
    有无中文硕博教教我写论文啊啊啊啊啊啊啊 孩子想毕业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救大命啊啊啊#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 #中文系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礼记·檀弓下•原壤母死》 原文: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译文: 孔子有个老朋友叫原壤,他的母亲死了,孔子去帮他整治棺椁。原壤却爬上准备做棺椁的木材堆,说:“好久了,我没有痛痛快快地唱歌了啊!”便唱起歌来: 长满了点点的哟,那是花狐狸的头; 女人般软软的哟,那是拿斧子的手。 孔子知道原壤是在打趣自己不会拿斧子,却装作没有听见。 同去的人对孔子说:“瞧他这种态度,您不必再在这里帮忙干了吧。” 孔子回答道:“亲人不应该不像亲人,朋友也不应该不像朋友啊!” 后记: 原壤,鲁国人,孔子的发小。原壤母死,却登木而歌,作为发小的孔子都看不下去了,用“亲者毋失其为亲也”直接开批。 《论语•宪问》记载了孔子与这个发小的另一件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意思是说:孔子去拜访原壤,他不但不正礼迎接,反而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一贯注重礼仪的孔子,毫不客气地数落他一番,并且用木杖故意轻轻地敲打原壤的腿。 看来孔子对这个为人放浪形骸,不守礼法的发小,还是很有感情的,批评也好,杖叩也好,至少没有因为道不同,而掀翻友谊的小船。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批评原壤说:“母死而歌,盖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外者”,认为原壤此举是大不礼。 想到了“鼓盆而歌”的庄子。 《庄子·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庄子的“歌”和原壤的“歌”不可同日而语。 庄子认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庄子·知北游》),生死如一,因果循环,且“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内篇·人间世》),所以,他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反映出他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国语·鲁语下•文伯之母》 原文: 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以露睹父为客.羞鳖焉.小.睹父怒.相延食鳖.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出.文伯之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鳖于何有.而使夫人怒也.遂逐之.五日.鲁大夫辞而复之. 译文: 公父文伯请南宫敬叔吃酒席,邀露睹父做客。席上的主菜是甲鱼,个子很小,露睹父很不高兴。请吃甲鱼的时候,他说了一句:“等甲鱼长大了再来吃。”便起身走了。 文伯的母亲知道以后,很生儿子的气,道:“你死去的老子说过,祭祀时应该敬奉‘尸’,酒席上应该敬奉上座的贵宾。甲鱼有多金贵?为什么不办得丰盛些?使得客人生气。”于是将文伯赶出了家门。 过了五天,鲁国的大夫们来向老太太求情,她才让文伯回家。 后记: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编撰的一本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该著作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这之间,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等诸侯国的部分历史事件和传说,以及各国贵族之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 公父文伯,南宫敬叔和露睹父:鲁国的大夫。 公父文伯之母,敬姜,齐侯之女,谥敬,姓姜。敬姜,季康子之奶奶。 《国语》共243章,其中有8章是专门记文伯之母敬姜言行的,她是《国语》中所涉及到女性形象乃至所有的人物形象中被着墨较多的一个。公父文伯之母作为尚礼,崇德的典范,是善的化身,是《国语》乃至整个先秦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圣母"形象。 汉刘向《列女传.鲁季敬姜》: 文伯出学而还归,敬姜侧目而盼之。见其友上堂,从后阶降而怯行,奉剑而正履,若事父兄。文伯自以为成人矣。敬姜召而数之曰:“昔者武王罢朝,而结丝袜绝,左右顾无可使结之者,俯而自申之,故能成王道。桓公坐友三人、谏臣五人、日举过者三十人,故能成伯(音霸)业。周公一食而三吐哺,一沐而三捉发,所执贽而见于穷闾隘巷者七十余人,故能存周室。彼二圣一贤者,皆霸王之君也,而下人(礼贤下士)如此。其所与游者,皆过己者也。是以日益而不自知也。今以子年之少而位之卑,所与游者,皆为服役。子之不益(益,进也),亦以明矣。”文伯乃谢罪。于是乃择严师贤友而事之。所与游处者皆黄耄倪(音尼,老者齿落再生之齿)齿也,文伯引衽攘卷而亲馈之。敬姜曰:“子成人矣。”君子谓敬姜备于教化。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大义是说,敬姜给儿子文伯讲了几个道理: 1.做大事之人不避小事。地位再高,也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着人家来服侍。事必亲躬。 2.要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 3.交往的人,要交品性高尚的超过自己的人,和那些有求于你的人交往,只能助长你的骄气。 通读关于敬姜的言行,不愧是“圣母”,教育的典范。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国语·晋语三•惠公悔杀里克》 原文: 惠公既杀里克而悔之.曰.芮也使寡人过.杀我社稷之镇.郭偃闻之曰.不谋而谏者冀芮也.不图而杀者君也.不谋而谏.不忠.不图而杀.不祥.不忠受君之罚.不祥罹天之祸.受君之罚死戮.罹天之祸无后.志道者勿忘.将及矣.及文公入.秦人杀冀芮而施之. 译文: 晋惠公杀了里克之后,又后悔道:“全是冀芮,让我错杀了国之重臣,里克的罪不至死啊!” 郭偃知道了这事,道:“轻率进言的是冀芮,轻率杀人的却是主公。轻率进言是事主不忠,轻率杀人会天理不容。事主不忠该得惩罚,天理不容会受报应。惩罚若重便得判死刑,报应到时主公也就难得有第二代了。记着吧,结局恐怕不久就会到来了。” 惠公一死,秦国便送公子重耳回晋为文公,刚刚继位的怀公和冀芮都被杀掉了。 后记: 惠公,晋献公之子,名夷吾。晋献公宠骊姬,杀世子申生,还要杀重耳和夷吾(父杀子),夷吾与兄重耳先后出奔。献公死后,里克杀掉骊姬之子,惠公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即位,因怕里克拥护重耳,便听亲信冀芮的话,杀了里克。 夷吾夺取了君位后,想除掉兄弟重耳,四十二岁的重耳,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到处逃难。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又逃到卫国。卫国不肯接待他,重耳一班人就流亡来到齐国。齐桓公待他如宾,后来重耳又到了宋国和楚国。楚成王也把重耳当做贵宾,重耳对成王十分尊敬。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要是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万一两国发生战争,两军相遇的时,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 夷吾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做了晋国国君以后,经常跟秦国作对,夷吾一死,他儿子也同秦国不和。秦穆公于是决定帮助六十一岁的重耳回国夺回了王位。重耳即位后,便杀掉了怀公(晋惠公之子)和冀芮。 他就是晋文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杀婿》 原文: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译文: 公子突即位当了郑伯,拥立太子忽的祭仲还在朝中掌权。郑伯很不放心,便拉拢祭仲的女婿雍纠,叫他杀掉自己的丈人公。雍纠接受了任务,便请祭仲到郊外赴宴,准备下手。 雍姬觉察到了这个阴谋,忙回娘家问娘:“父亲和丈夫比,哪一个更亲?”娘道:“可以做丈夫的男人比比皆是,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相比呢。”于是她便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父亲:“雍家的筵席不在家里办,却要到郊外去,您可得当心啊。” 于是祭仲先动手杀掉了雍纠,将尸首摆在周家的池塘边示众。郑伯知大势已去,只好出国逃亡,临行教人带上雍纠的尸,指着死尸道:“密谋让女人知道,死也活该。” 后记: 伯,郑伯,公子突,在宋国支持下,当上郑国的国君,史称郑厉公。杀祭仲不成,事泄后出逃,昭公复位。 祭仲,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拥立太子忽(昭公)。 这是一篇关于人伦道德大讨论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君臣和亲情,哪个重要。 雍纠做的选择是为了君王的意志,去大义灭亲杀自己的老丈人。他的出发点想必就是忠孝不能两全,忠君为上。 而公子突(二公子)当年,是在祭仲发动政变(当然祭仲这样做是被逼的)推翻公子忽(大公子)后才坐上郑国的国君,没有祭仲,就没有他的王位。“狡兔尽,良弓藏”,君王权术的背后,血雨腥风。 2.父亲和丈夫,哪个重要? “如果你女朋友和你的母亲一起掉到河里,你会先救哪个?” 雍姬做的选择是为了父亲,同意杀掉丈夫。理由仅仅是一句:“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血缘可以凌驾于爱情之上的论调,两者并非是平等的关系。 雍姬是个聪明的女子。雍纠和公子突的谋划,事先他是没有告诉妻子实盘的,他是在被雍姬灌醉后才吐露了实情的。 酒是粮食精,也是穿肠毒药,不可贪杯。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礼记·檀弓下•为旧君反服》 原文: 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 译文: 鲁穆公问子思道:“离开原来的君主改投新君的臣子,还为死去的旧君服丧,是古时的规矩吗?” 子思答道:“古时读书做官的人,为君主服务时,一切都依规矩;不得已离开君主时,也一切都依规矩,所以依规矩为旧君服丧。如今读书做官的人,想巴结君主时,可以将身体给他当做坐垫;改换门庭后,又可以反戈一击,恨不得将他推入万丈深渊。只要不带着军队杀过来就不错了,还有什么为旧君服丧的规矩可讲。” 后记: 儒家认为,君主与臣属之间乃是以恩义相合的,君主尊重臣属,臣属也就为君主尽心尽忠;君主轻视臣属,臣属也就可以对君主三心二意。因此,作为君主来说,如果不行仁道,总有一天会被他的臣属所遗弃。 这里所讲的双向选择观的人才观,历来有之。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奉奉(奉有草字头)萋萋,雍雍喈喈。”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 《庄子•秋水》:“南方有鸟,其名为宛(右鸟旁)雏,子知之乎?夫宛(右鸟旁)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国演义》第三回:“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总而言之: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左传•定公八年•公侵齐》 原文: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门于阳州.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阳州人出.颜高夺人弱弓.籍丘子鉏击之.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中颊殪.颜息射人中眉.退曰.我无勇.吾志其目也.师退.冉猛伪伤足而先.其兄会乃呼曰.猛也殿. 译文: 鲁定公八年春天,周历正月间,定公发兵攻齐,围住了阳州的城门。 攻城还没开始,战士们列坐在城下稍事休息。大家说射手颜高的弓最硬,拉开它得百八十斤气力,便要过他的弓来传着看。 这时阳州城内的齐军突然冲杀出来。颜高忙从身边抢过另一张不怎么好的弓应战。齐人籍丘子鉏已经冲到他面前,手起刀落,砍倒了他。接着又砍了一个。但颜高毕竟是颜高,倒下去时还对准籍丘子鉏面门一箭,从颊部射入,将其射死了。 射手颜息也竭力迎战,一箭正中敌人眉心。他却说:“我真没用,本该要射中他眼睛的啊。” 原来要进攻的鲁军,这时只能退了。冉猛假装伤了脚,最先退。他的哥哥冉会见了便大喊:“猛子啊,退在后!” 后记: 知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这样评价《左传》这篇文字: “《左传》写战争本最有名,城濮之战、邲之战的意义比得上双堆集、孟良崮战役,而后者记述文字多过前者数十万倍,能传诵的却少见。 本篇原文九十三字,只写一次战斗,而鲁军指挥之懈怠,齐军出击之迅疾,颜高、颜息之尽力,冉氏兄弟之勇怯,一一活灵活现。 抓住有特征的细节,生动地记录下来,便能使读者对全局有真实的了解,强于按统一口径作宣传的军事报道远矣。” 可见,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写一篇好文的必要条件。 附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细节描写: 鲁迅《一件小事》(心理描写)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朱自清《背影》(动作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动作描写)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红楼梦•黛玉进贾府》(心理描写)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礼记·檀弓下•工尹商阳》 原文: 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诸.射之.毙一人.韔弓.又及.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掩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译文: 工尹商阳随同公子弃疾追击吴军,追上以后,公子对商阳道:“这是国家的事,你赶快拿起弓来啊!”商阳拿出了弓,公子又道:“你射呀!” 商阳开弓射杀了一人,便收弓入袋。但楚军的车马还在继续追,又追上了,公子又对商阳说,商阳又射杀了两人。 商阳每射杀一个吴兵,都要下车亲自去把死者的眼睛合上。 商阳连续射杀三个吴兵后,就命令陈弃疾停止追赶,他说:“我们这些人身份低微,上朝表功时没有坐的位置,庆功宴会也没有资格参加,射杀三个吴兵就可以交差了,没有必要穷追猛打,再射杀更多的人了。” 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道:“礼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在战场上杀人也要心怀怜悯,讲求礼仪,不能赶尽杀绝,滥杀无度,因为杀人亦有礼。” 后记: 孔子的“礼”说,无处不在,就连战场上杀人时,也要讲“礼”。 《庄子·外篇·箧第十》里也有“盗亦有道”的说法。 “礼”也好,“道”也好,凡事都应有个度,有个底线。越过了这些底线的行为,必是孔子认为的“非礼”。 中国近代史上,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又称花园口惨案),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侵华步伐,主动将郑州黄河花园口处决堤,致使89万人葬身洪水,河南、江苏和安徽三省受灾严重,最终在三省之间形成了黄泛区,1200万人成为了灾民。 决堤的后果,虽然淹死了日军7000多人,阻滞日军4个月,但伤害最大的还是中国的老百姓,除了造成89万人的死亡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1942年的大饥荒,中国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从灾难中走出! 这是视百姓生命为草芥的滔滔大罪,已远远超出了“非礼”的底线。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论语•子路·必也狂狷》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 孔子说:“与人共事,能找到思想不左不右,言行不激不随的人,那是最理想的;若是找不到,就宁愿找偏激一点、清高一点的人了。偏激的人,起码他还有活力,有追求;清高的人,至少不会无所不为、太不要脸。” 补充: 孔子把人分为三等:言行中道者,狂者、狷(juàn)者,乡原(同愿 yuàn) 者。要理解这三等人,可以参考孟子的如下解读(与弟子万章的对话): 《孟子·尽心篇》 原文: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jǔ jǔ)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译文:               万章问:“孔子在陈国时说:‘何不归去呢!我的那些学生们妄大而狂放,进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那些狂放之士呢?” 孟子说:“孔子说过,得不到言行合于中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者具有进取精神,狷者有所不为。’孔子难道不想和言行合于中道的人相交吗?不能够得到,所以只能求次一等的罢了。” 万章问:“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狂放的人?” 孟子说:“如琴张、曾皙、牧皮这些人,就是孔子称为狂放的人。” 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说:“他们志向很远大,口气也大,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合。这种狂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那就和洁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这些洁身自好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狷者,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孔子说:‘从我家门口经过却不进到我的屋里来,而我并不遗憾的,恐怕只有乡里的好好先生吧。乡里的好好先生,是德行的损害者’” 万章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乡里的好好先生呢?” 孟子说:“好好先生批评狂者说:为什么这样志大言大呢?言语不能够和行为相照应,行为不能够和言语相照应,就只说‘古人呀!古人呀!’又批评狷者说:‘为什么这样落落寡合呢?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要迎合这个世道,让别人说个好就行了。’曲意逢迎,谄媚世人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问:“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德行的损害者,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 “是啊,这种人,你要批评他不对吧,却列举不出例证来;你要责骂他吧,却又找不到由头。他只是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诚老实,处事似乎方正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自己也以为很不错,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德行的损害者’。孔子说: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厌恶花言巧语,怕的是它搞乱正义;厌恶夸夸其谈,怕的是它搞乱信实;厌恶郑国的乐曲,怕的是它搞乱雅乐;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朱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的是他混淆了德行。‘君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道罢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也就没有邪恶了。” 后记: “言行中道”者,知行合一,人之翘楚,可遇而不可求。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敢作敢为者无所顾忌,谨小慎微者踟蹰不前。 “乡原”者,就是“滥好人”,是“头重脚轻跟底浅,头上插个风向标”的“墙头草”。 职场幸遇一前辈,素食几十年,面带佛相。 老人家六十多岁,除饱读佛经外,很喜欢《朱子家训》,每日给我们宣读,并说:“但凡哪条我做不到,便不再读了。” 老人家退休的那年夏天,不顾高龄之躯和车马劳顿,带我登门面见各大小客户,交待后续工作。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臧文仲谏焚巫尪》 原文: 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尪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公从之.是岁也.饥而不害. 译文: 夏天久旱不雨,据说是女巫和尪人在作怪,把他们捉来烧死,天就会下雨了。 国君准备下令捉人时,臧文仲谏阻道:“这不是抗旱的办法。只有以工代赈,省吃俭用,劝富济贫,补栽补种,才能度过灾荒。天灾和女巫、尪人有什么关系?上天既然让他们生在世上,便不会同意将他们弄死。如果他们真有制造灾害的能力,烧死他们也只会旱得更加厉害。” 国君听从了他的话。结果本年虽然因旱成灾,出现了饥荒,却并没有发生大的动乱。 后记: 尪,wang,脸只能朝天的残疾人。迷信以为上天怜惜尪人,怕雨水注入他的鼻孔,因而不下雨。 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谥文,谓臧孙辰。臧哀伯次子,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摘自百科) 孔子虽然在《论语》里两次批评文仲,但仍然认为他是个“仁者”。可以说文仲在春秋时期,是个世人景仰的重要政治人物。 西北文院的安晓东在他的《臧文仲形象之我探》中论述了三点:(以下引自原文) 一是,优越的政治才干。 据《国语·鲁语》记载,庄公二十八年,鲁国发生饥荒,文仲 “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言辞恳切,以礼动之,使“齐人归其玉而予以籴。”鲁国才免于饥荒; 僖公二十一年夏,鲁国发生旱灾,文仲力阻僖公以“焚巫、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为旱备的做法,提出了一系列抗旱保民的措施。僖公采纳了他的建议; 二是,卓越的军事外交才能。 僖公二十六年,臧文仲与东门襄仲如楚乞师,“以楚师伐齐,取谷。”鲁以攻为守,暂时阻止了齐国对鲁国的进攻。 二十八年,他说服僖公请免卫成公于晋。“自是晋聘于鲁,加于诸侯一等。爵同,厚其好货。”卫君也因此对鲁国感恩戴德。 由于文仲的努力,这个时期成为鲁国外交史上较有利的时期之一。 僖公二十二年,邾人因鲁伐取其地须句的缘故出师攻鲁,僖公麻痹轻敌,“不设备而御之”。臧文仲力谏道:“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悖也。”他苦劝僖公不可掉以轻心,而应严阵以待。僖公不听,终至败绩,成为鲁国历史上的一大国耻,这从反面印证了臧文仲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三是,开明的思想。 臧文仲的才能源于他渊博的知识,开明的思想,他高风亮节,“ 从善如流,不耻下问,居要职贵赏罚分明,而不居功为已有”,所以,成为当时扬名天下的人物。非但如此,在反对焚巫、尪用于祭祀的这件事情上,还赢得了当代某些人给予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这样的称呼。 臧文仲登上鲁国政治舞台的时候,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量对比悬殊,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执政期间,废除关卡,以利经商,于国于民,尽职尽责。其博学广知而不拘常礼,思想较为开明进步,对鲁国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这也是作为一位正卿、执政,能够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位君王,之魅力所在。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左传•文公七年•贾季言赵衰赵盾》 原文: 狄侵我西鄙.公使告于晋.赵宣子使因贾季问酆舒.且让之.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译文: 狄人来侵犯我(鲁)国的边界,国君连忙向晋国告急,因为晋国是诸侯的盟主。 晋国执政的大臣原是赵衰,这时已经交权给儿子赵盾——赵宣子。得知狄人侵鲁,宣子便派了贾季前去责问在狄人那里主事(相国)的酆舒,要求停止侵犯。 在谈完正事以后,酆舒问贾季道:“贵国的新执政,比起他的父亲来,哪个更贤明、更能干呢?” 贾季答道:“在敝国人心目中,他俩都是明亮的太阳。赵衰若是冬天的太阳,赵盾就是夏天的太阳啦。” 后记: 赵氏,晋国当权的世家,从赵衰起执政,其子赵盾即赵宣子。后三家分晋(韩赵魏),赵为其一。 贾季,即狐射姑,姬姓,狐氏,字季,一作狐夜姑。晋国大夫狐偃的儿子,晋文公的表弟,晋文公即位后,封狐射姑到贾,所以狐射姑也叫贾季。贾姓始祖之一。 “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理解这句话,可以参考杜预的注疏:"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春秋左氏传集解》)。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成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来自百科) 赵衰赵盾父子及家族历史,前文《礼记•檀工下•善颂善祷》有详尽叙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这两句话,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赵衰、赵盾父子的性格特点及晋国人对他们的反应。 “夏日之日”的赵盾,名不虚传。他一生侍奉三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被孔子誉为“古之良大夫也”。他在晋国执政期间,制定章程,修订律令,提拔屈居下位的贤能,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并首次削弱了晋国君权。 赵盾之父赵衰,温良谦让,一生追随公子重耳。在一起逃亡翟国时,和重耳迎娶了一对戎族姐妹,赵衰娶了姐姐叔隗,重耳娶了妹妹季隗。叔隗给赵衰所生的长子,就是赵盾。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在秦国的大力支持下带着赵衰等亲信们返回晋国,击败了侄子晋怀公,夺取了君位,重耳即晋文公。 晋文公是个重情义的人,他为了报答十九年来不离不弃、忠心耿耿辅佐自己的亲随们,将他们一一提拔进入朝堂,成为晋国的卿大夫。同时,不顾赵衰已经年老(赵衰比晋文公还老,而晋文公继位时已经六十二岁了),把自己的大女儿孟姬嫁给了赵衰做妻子,两个人从连襟成为翁婿(这个…)。 这个孟姬,就是后来改称为赵姬的伟大女人,她出身王族,知事理,明大义,做了三件深远影响赵氏家族的事: 一,劝赵衰迎回逃亡时娶的第一个妻子叔隗,并推为正妻。 二,以“子以母为贵”为由,要求赵衰立叔隗的儿子赵盾为赵氏宗子。 三,告诫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让他们务必安守本分、以庶子的身份侍奉兄长赵盾,这三个儿子也谨遵母诲,一生未给赵盾添乱。 赵姬为赵氏家族的团结作出的榜样,对赵氏家族后来的发展壮大,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有这样一位好妻子做贤内助,是赵衰修为的福报。 看来,“冬日之日”的暖男,是有好报的!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
    每日一读《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道:“靠暴力压服别人,不管旗号多堂皇,口号多漂亮,也是行霸道;在国际关系上行霸道的,必然是大国。 “靠德政吸引人,重视人,一切以人为本的,便是行人道;行人道的,不一定要是大国。商汤起初的领地不过七十方里,周文王也只有一百方里。 “以暴力压服人,人心是不会服的,不过一时无力抵抗罢了。以德行感化人,人才会心悦诚服。孔子门下的弟子,都敬服孔子。《诗经》歌颂武王建成镐京,天下归心,是这样说的: 从西方到东方,从南方到北方, 人们的心都向着这里向着中央。 这便是德行感化人的结果啊。” 后记: 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夏桀荒淫无道,汤起兵攻桀,大胜,桀出奔,夏遂亡。文王,周武王的父亲姬昌,原为商之诸侯。 孟子这段话是在讲“霸道”与“王道”,他在梁国见梁惠王时就说过,霸道是你不服我就打你,打到你服;王道则是你不服那是我做的不好,我继续施以仁政,做到仁至义尽,你不可能不服。人心服,才天下归。 《弟子规》上也说:力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武力和权势征服人,人心并不服,仁义道理征服人,人才无话可说心服口服。 #SoulReal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温茶青盏
    想要考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各位古代文学的大佬们或者上岸的友友们有没有推荐的院校啊[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或者给予一下指点#考研上岸 #考研 #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