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骂骂咧咧女大学生想回家回不去
    求一个心理类科普视频的主题 想不落俗套(不要抑郁焦虑太老掉牙的东西) 有新意有的说的 (除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有双相) #心理类型 #抑郁症 #焦虑症 >>阅读更多


用户:冰糖葫芦🍡
    请问◔‸◔?有朋友👭看过荣格的著作吗~想找人探讨一下~[微笑][微笑] #荣格心理学 #荣格八维 #心理学 #MBTI #MBTI人格 #心理类型@荣格 >>阅读更多


用户:¹⁰年
    自测依恋人格类型。 希望所有安全型的友友们坚持自我,分辨出对象的依恋人格类型,远离渣。 #心理类型 #人格倾向分析 #人格分析 #人格心理学 >>阅读更多


用户:米兔😄
    @#荣格心理学 234 第一卷 #心理类型 第十一章 #心理学概念 024 34.内倾(introversion) 内倾意味着欲力向内流动 它表现了主体否定客体的这样一种关系 主体的兴趣不是指向客体 而是从客体退出来回到主体当中 凡是 持内倾态度的人 都以这种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 该方式 清楚地说明了 是主体决定了动机的形成 而客体的价值仅仅占据次要地位 内倾可能具有感觉或直觉的特征 同样内倾也可能表现为理智的或情绪的 当主体 ①自愿使自己脱离客体时,内倾便是主动的 ②不能让从客体流回的欲力再流回到客体时 内倾就是被动的了 如果内倾形成一种习惯,就可以被称为内倾型 35.直觉 intuition @拉丁语,源于intueri,观看或洞视 我认为,直觉是一种基本的心理功能 直觉通过一种无意识的方式传达知觉 不管 是外在对象、内在对象 还是外在对象与内在对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都能成为这种知觉的焦点 直觉的特殊本质在于: 直觉 不是感官知觉 也不是情感,更不是理智的推论 但直觉可能会在这些形式的任何一种中出现 在直觉中 某种内容本身 都以一种整体形式完全呈现出来 但是我们对这种内容是怎样获得 我们却做不出任何解释 甚至根本无从发现 不管 直觉内容是什么 直觉都是一种本能的领悟 与感觉一样 直觉也是一种非理性的知觉功能 在内容上 直觉与感觉类似 都具有“被给定”的特征 直觉与感觉这种被给定的特征 与思维和情感“衍生的”或“产生的”特征 形成鲜明的对比 直觉的知识 具有内在的确定性和内在的确信性的特征 这是斯宾诺莎(以及柏格森)~的原因 @把直觉的知识确定为最高的认识形式 虽然感觉也具有这种性质 但感觉的确定性是以身体为基础而建立的 直觉的确定性 也依赖于一种特定的心理“警觉”状态 只是主体没有意识到这种状态的根源而已 直觉 既可能是主观的 也可能是客观的: ⑴主观的直觉是对~的知觉 @根植于主体的无意识心理材料 ⑵客观的直觉则是对其他材料的知觉 这些所谓的其他材料依赖于①以及② ①对客体的阈下知觉 ②客体所引发的情感与思维 依据感觉参与程度的不同 我们也可把直觉分为具体的直觉与抽象的直觉 具体的直觉 传达与①相关的知觉 抽象的直觉则传达与②相联系的知觉 ①事物的具体性 ②观念性 因为具体直觉 直接对既定的事实做出回应 所以具体直觉是一种反应的过程 而抽象的直觉则与抽象的感觉类似 需要某种定向的因素以及一种意志的行为或目标 直觉与感觉相似 也具有婴儿期心理和原初心理的典型特征 通过传达对神话意象①的知觉 直觉平衡着婴儿期的②与③ ①神话意象 即观念的前身 ②强有力的感官印象 ③原初心理 直觉一直保持着对感觉的补偿 直觉像感觉一样 都是思维与情感赖以发展为理性功能的母体 虽然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的功能 但是很多直觉在事后都可以被分解 以致于这些直觉可以被放到它们的①和②中去 这样它们就与③相协调了 ①组成要素 ②起源 ③理性法则 凡是 将①定向于②的人都是直觉型 @直觉型 参见“类型”条 ①一般态度 ②直觉 如果直觉是 ①向内定向于内在幻觉就可称之为内倾直觉 ②向外定向于行动和成就则可称之为外倾直觉 直觉 在反常情况下 直觉在很大程度上 ⑴混入了①的内容之中 ⑵并且受到①的内容支配 这就使得直觉表现出极大的非理性 进而直觉型会表现的让人无法理解 ①集体无意识 38.客观层面(ojectivelevel) 当我从客观层面上来解释梦或幻想时 我想要表达的是 我们可以 ⑴ 从客观上 将出现在⑤中的①或②归入③或④之中 ⑤梦或幻想 ①人 ②情境 ③现实的人 ④真实的情境 ⑵ 从主观层面上 可以做出与之相对的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人和情境完全被归结为主观的因素 弗洛伊德 几乎完全是从客观层面上对梦进行解释的 因为 梦的愿望 其实就是现实的对象,或是性的过程 这些都完全落入了生理学的、超心理学的范围 39.定向(orientation) 我们通常用这个概念 来表达支配态度的一般原则 不管 某种观点是否是意识的 每种态度都定向于这个观点 ⑴ 权力态度 定向于自我权力 凭借自身的力量来与不良的环境和影响相对抗 @权力态度 参见“权利-情结”条 ⑵ 思维的态度 定向于被其奉若神明的逻辑原则 ⑶ 感觉的态度 则定向于对既定的事实的感官知觉 >>阅读更多


用户:米兔😄
    @#荣格心理学 245 第一卷 #心理类型 第十一章 #心理学概念 045 49. 灵魂—意象(soul-image) 阿尼玛/阿尼姆斯(Anima/Animus) 在所有无意识所产生的意象中 灵魂-意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象 就像①一样 这些人以②拥有③ 同样,某些具有相应性质的人 在④中也体现了一个人的⑤或⑥ 我们把这些意象称为“灵魂-意象” ①某些人梦中的意象体现了人格面具或外在态度 ②特别显著的形式 ③人格面具的外在性质 ④无意识 ⑤灵魂 即阿尼玛 ⑥内部态度 有时 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些意象 或是某些神话的人物 在男人那里 阿尼玛经常被无意识人格化为一个女性 在女人那里 阿尼姆斯则往往被人格化为一位男性 在所有个性都是无意识的 并因此与灵魂相联系的情况下 灵魂-意象就拥有了同一性别的特征 如果一切存在与人格面具相同一 并且灵魂因此是无意识的 那么,此时的灵魂-意象就变成了真实的人 这个人 或是被强烈的爱着 或是能被强烈的恨(或恐惧)着 这个人 具有直接的、绝对强迫性的影响力 因为它总能使人在感情上产生反应 之所以会存在这种感情 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 即根本不存在 真正有意识地适应代表灵魂-意象的人 因为不可能存在一种客观的关系 所以欲力因受到了阻碍 只能以感情的爆发宣泄出来 感情 总是在适应失败的地方出现 有意识地去适应 代表灵魂-意象的那个人之所以不可能存在 是因为主体意识不到自己的灵魂 如果 他意识到了灵魂 他就能区分于对象 他就可以消除对象的直接影响力 因为对象的力量由灵魂-意象的投射决定的 对男人来说 因为他的灵魂具有女性的性质 所以女人真正地负载着他的灵魂-意象 对女人来说 负载着她的灵魂-意象的将是男人 不管在什么地方 只要两性之间有一种充溢激情的近乎魔力的关系存在 那么就必然存在着投射灵魂-意象的问题 这种关系是极为普遍的 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灵魂必然是无意识的 这就等于说 绝大部分人是根本意识不到 自己与内在心理过程有着某种联系的 因为与这种无意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 往往就是对人格面具完全的认同 所以这种认同会不断出现 而这也的确是事实 大多数人完全等同于他们的外在态度 因而根本就意识不到与自己的内在过程的联系 但也可能 发生相反的情形 灵魂-意象并没有被投射 而是在主体内保留着,这使得他认同灵魂 因为他深信 自己与内在过程的联系方式 就是自己的真实性格 如果身处这种情况之下 作为无意识存在的人格面具 就会被投射在相同性别的人身上 这就为众多①提供了理论根据 同时也为许多②或③事例提供了理论根据 ①公开的或潜在的同性恋事例 ②男性中的父性-移情作用 ③女性中的母性-移情作用 这些事例中 对外在现实的适应是有缺陷的 而且还与之保持着一种有缺陷的联系 因为对灵魂的认同 一种绝对定向于内在过程的知觉的态度出现了 客体的决定性力量 也就被剥夺了 只要灵魂-意象被投射 客体就会产生一种绝对的影响力 如果它没有被投射 将会导致一种相对不适应的状态获得发展 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恋 只要使①与②保持一致 那么②的投射就将使某人不再③ ①对象的行为 ②灵魂-意象 ③过度专注于其内部过程 于是主体突破了他的人格面具 因而在生存中谋得了一席之地 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然而 客体几乎很少能够满足灵魂-意象的要求 这些要求也是不太明确的 然而 却有大部分女性 能通过对自己全部生活的忽视 长期成功地体现出她们的丈夫的灵魂-意象 这一点 是得益于生物性的女性本能的帮助 一个男人 也可能会为了他的妻子 无意识地表现出同样的情形 尽管这可能会促使他去做那些 无论好坏但都令他难以胜任的事情 这里为其提供帮助的 同样是生物性的男性本能 如果灵魂-意象没有被投射 那么其与无意识的联系就会逐渐变成完全病态的 主体逐渐淹没在无意识的内容中 他与客体的适应关系是有缺陷的 以致他①或②这些无意识内容 因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恶化 ①不能同化②与不能以任何其他的方式使用 很显然 这两种态度代表了两种极端 而位于两种极端中间的才是正常的态度 正常人的灵魂-意象的特征 不仅不是特别明晰、纯粹或深刻的 恰恰相反,其特征是比较模糊的 那些有着和蔼而不具侵略性的人格面具的人 他们的灵魂-意象常常带有相当狠毒的特征 此方面 在文学上的代表形象 就是斯比特勒的《奥林匹斯之春》中 那个陪在宙斯身边的恶魔般的女人 如果一个女人是理想主义的 那么她的灵魂-意象的承载者便是堕落的男人 因而在她的心头时刻都萦绕着这种“救赎的幻想” 在男人身上 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形 对于这种男人来说 妓女的头上常常闪耀着疾呼救助的灵魂的光环 >>阅读更多


用户:米兔😄
    @#荣格心理学 249 第一卷 #心理类型 第十一章 #心理学概念 049 48.灵魂(soul)1/3 当我对无意识结构进行研究的时候 我不得不在概念上对灵魂与心理两者进行区分 依据我的观点 心理是所有心理过程、意识和无意识的总和 而灵魂是一种能被恰当地称为“人格”的有着明确界定的功能集丛 为了让读者更加明白我的意思 我必须把某些更确切的观点展示给大家 特别是梦游症、双重意识和人格分裂等现象 法国学派 在这些现象的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些研究使我们认识到 在同一个体中可能存在多重人格 ⑴ 作为功能情绪或“人格”的灵魂 很明显 这种多重人格 在正常个体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然而,上文提及的一些现象表明 在正常的个体中可能存在或至少潜藏着人格分裂 其实 对于心理观察者来说 只要他稍微细心一些就能轻易地证明 在正常个体中存在着性格分裂的痕迹 如果我们 极为细心地观察 某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表现 就会看现 此人的人格 也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他会在前后两个场合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 “在外面是天使而在家里是魔鬼” 这句来自日常经验的谚语 恰当地概括了人格分裂的现象 特定的环境要求持有特定的态度 这种态度 持续的时间越长 就越需要频繁地出现 以致成为习惯性的态度 有教养阶层中的大部分人 都必须在家庭和事业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生活 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下 就必须具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由于自我与当时态度的认同作用所达到的程度不同 性格的双重性就产生了 在社会的限制和要求下 社会性格 一方面定向于社会的期待与需要 另一方面定向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和抱负 一般来说 是①以及②和③ 铸造了人的家庭性格 ①家庭环境的便利与舒适 ②感情的需要 ③闲散的追求 在公共场合活动 必须有充沛的精力、大胆的行动、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当那些在外面表现的很冷酷的人 沉浸在家庭的天伦之乐中时 脾气就变得温和、随和,甚至表现出软弱 那么 究竟哪一种才是他们真实的性格? 其真正的人格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以上思考表明了 即使在正常个体中,也存在性格-分裂的可能 因此 我们把人格分裂 看作一个正常心理学的问题来研究 就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我认为 以上问题的答案就是 这种人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性格: 他不是个体的,而是属于集体性的 只不过是受到环境和普遍期望的摆弄而已 如果他是个体的 那么不管他的态度怎么变化 他都只会有同一种性格 他与当下的态度绝不同流合污 这既不会也不可能成为~的障碍 @他在各种不同的状况中表现出自己个性 虽然 他与~一样 都是个体的 但这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其他所有生命物的存在 由于他 在一定程度上与①相同一 他就在②将自己的③隐藏了起来 甚至还会自欺欺人 ①当下态度 ②别人面前 ③真实的性格 他用①武装自己 并且知道这个①与他的②是一致的 同时 该①也符合③ 而且顺应了④ 以致他的⑤接连获得成功 ①面具 ②意识意图 ③社会的要求 ④社会的舆论导向 ⑤动机 -未完待续 见下一节- >>阅读更多


用户:米兔😄
    @#荣格心理学 233 第一卷 #心理类型 第十一章 #心理学概念 023 32.理智、理性(intelleet) 我把理智称为定向的思维(directed thinking) 36.非理性(irrational) “非理性”这个词指的 不是与理性相对立的东西 而是超出理性范围的东西 以及不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东西 基本的事实 就属于非理性范畴 比如月亮围着地球转,氯是一种元素 水在4摄氏度的时候密度最大,等等 偶发事件 也属于非理性的 尽管之后可能证明 该事件的发生是符合理性因果律的 非理性 是这样一种存在 虽然日益精致化的理性阐释 逐步地把非理性排挤到我们的视线之外 但这种理性阐释也会因此变得非常复杂 以致于凭我们的理解能力都无法理解 所以 也许理性法则把整个世界都充满之前 理性思维的局限实际上早就暴露出来了 完全以①来解释② 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①符合理性的要求 ②一个实际存在的客体③ ③该客体并非纯粹假设的客体 在理性的基础上 能被完美地解释的只有被假设的客体 因为 它身上所有的东西 都不会超出理性思维的设定 经验科学 也同样对囿限于理性范围内的客体进行了设定 因为刻意排除了偶发事件 经验科学并不会思考整个实际的客体 而只能对~客体的某一部分进行思考 @被挑选出来的而且适应于理性观察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思维与情感一样,都是一种定向的功能 当这些功能 并不涉及理性地选择客体 也不涉及客体的性质及其相互联系 只是涉及对实际客体并不缺乏的偶发性的知觉时 这些功能定向的功用就立刻丧失了 由此它们的某些理性特征也就丧失了 这一切都是它们接受了偶发性造成的 它们变成非理性的了 定向于 对偶发性事件的 知觉的思维或情感(因而它们是非理性的) 要么是直觉的要么就是感觉的 直觉和感觉 是在对事件之流的绝对知觉中 将其功效实现出来的心理功能 所以借助直觉和感觉的本性 直觉和感觉 对任何一种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都能做出反应 与绝对的偶然性协调一致 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其所有的理性定向 正因如此 我才把直觉与感觉称为 与思维和情感相对置的非理性的功能 因为 思维和情感要想发挥其功效 前提条件就是它们要完全与理性法则相一致 虽然非理性无法成为科学的对象 但是在实用心理学上 正确地评价非理性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实用心理学提出的许多问题 是理性所完全无法解决的 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只有非理性 即只有走一条与理性法则相反的道路 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期望或绝对 对①深信不疑 这对于②来说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障碍 ①肯定有一种理性的方法能够解决所有冲突 ②寻求具有非理性性质的解决之道 37.欲力(Libido) 我认为 欲力指的就是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 意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和它的心理价值 这指的 不是价值的分配 无论是其道德的、审美的 还是理智的价值都一样 心理价值 已经隐含在其决定性的力量中 表现为特定的心理效用 许多批评家认为 我把欲力理解为一种心理力 其实这是误解 正是因为这个误解他们才会步入歧途 我用能量 来表示一种强度或价值 但并不是把它的概念实体化 我认为 是否有一种特定的心理力存在 这个问题与欲力的概念根本无关 我通常 在使用“欲力”与“能量”这两个概念的时候 没有注意区分 我已经在本书脚注里注明的著作中 对我之所以称心理能量为欲力的理由 进行了充分的解释 33.内向投射(introiection) “内向投射”一词 是阿芬那留斯引入的 内向投射与投射相对应 阿芬那留斯 用“投射”一词恰当地表达了 某种主观的内容被驱入了客体的意思 因此 也就被很好地 把适应于这一过程的“投射”一词保留了下来 现在 弗伦克兹 以与“投射”相对立的含义来为内向投射定义 即把客体摄入到主体感兴趣的范围中去 而“投射”是把主观内容带到客体中去 妄想狂者 从自我中排除那种让他讨厌的情绪 神经病患者 则根据他自己的需要摄取外部世界的某一部分 并将其转变成无意识幻想的对象 前一种机制是投射 后一种机制是内向投射 内向投射 是一种“淡化过程”和一种“兴趣范围的扩展” 弗伦克兹认为,这些过程都是正常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投射是异化的过程,而内向投射则是同化的过程 投射 通过将主观内容带入客体@参见“投射”条 而使客体异化于主体 内向投射 则使客体与主体同化 内向投射 是一种外倾的过程 因为同化于客体要求移情 要求客体投入其所具有的能量 内向投射 又可分为被动的内向投射与主动的内向投射 在治疗心理症患者的过程中 会见到一种移转作用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属于被动的内向投射 一般情况下 被动的内向投射包括 所有客体对主体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影响的情形 而移情 其作为一种适应过程 移情则属于主动的内向投射 >>阅读更多


用户:米兔😄
    @#荣格心理学 224 第一卷 #心理类型 第十一章 #心理学定义 014 -接续上文【幻觉】- 个体越是反常 它的生存能力就越小 它表示的象征产生的普遍社会价值就越是有限,尽管对个体本身来说它们仍然具有绝对性 没有人能否定幻想潜在意义的存在 除非他认为一般的自然过程毫无意义 然而 自然科学 将自然过程的意义 识别为自然律的形式 简言之 这些其实都是人为的假设 是为了迎合自然过程而做出解释 然而 只有确信 这些预设的规律 确实与客观过程相符 我们才有讨论自然事件意义的资格 同理 正是由于我们证实幻想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才有谈论幻想意义的资格 然而 我们只有在~时才会感到满意 @被揭示的意义确切地表现了幻想的本质 换言之,就是其规律已被证明名副其实之时 自然过程 既遵循着规律 同时也证实规律 一个人睡眠时会做梦 这是符合规律的 但是 这并不能够 对~做出证明 @任何有关梦的性质的规律 它充其量只能称作是做梦的条件 至于对幻想的生理原因的论证 我们同样也只能把它当作幻想存在的条件 而并非关乎其本质的规律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的幻想 它的规律只能说是一种心理的规律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幻想的第二层意义 即想象的活动 想象 是心灵一般性的~活动@再造或创造 由于想象 无论是在①还是②这些③的基本形式中 都可以发挥作用 所以,想象不是一种特殊的功能 ①思维、情感、感觉 ②直觉 ③心理活动 依我看 幻想作为一种想象活动时 只不过是对心理生命的直接表达 是对那些只能以意象或内容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的心理能量的直接表现 正如物理能量只能作为一种以物理方式来刺激感觉器官的特定物理状态 否则是无法显示自身的 正像~一样 心理内容也是出现在意识中的动力系统 @所有的物理状态 从能量的观点上看时都是一种动力系统 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说 想象虚构物意义上的幻想 只能以意象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因而也只不过是一定量的欲力 想象虚构物是一种观念力 作为想象活动的幻想 是与心理的能量流对等的 >>阅读更多


用户:米兔😄
    @#荣格心理学 095 第一卷 #心理类型 091 第一章 古代或中世纪有关类型的问题 ⒈古代心理学:诺斯替教、德尔图良和奥利金 ⒉古代教会中的神学争论 ⒊关于化体说的争论 ⒋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⒌路德与兹温格利关于圣餐礼的论战 第二章 席勒关于类型问题的讨论 ⒈席勒的《美育书简》 ⑴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 ⑵关于基本本能 ⒉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⑴素朴的态度 ⑵感伤的态度 ⑶观念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 第三章 太阳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第四章 人类性格区分中的类型问题 ⑴乔丹类型学概述 ⑵乔丹类型学的专门描述与批判 ①内倾型/激情型女性 ②外倾型/冷漠型女性 ③外倾型/冷漠型男性 ④内倾型/激情型男性 第四章 #人类性格区分中的类型问题 06 第一节 乔丹类型学概述 第二节 #乔丹类型学的专门描述与批判 03 ② #外倾型女性“冷漠型女性” 1/2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 乔丹关于“冷漠型”女性的描述 讨论时我必须对~进行排除 @乔丹引入“好动的”这一概念造成的混乱 因为,引入“好动的”这一概念 只会导致此类型的性格辨认起来更加困难 因此,当乔丹谈到外倾型的某种“机敏性”时 指的并不是活泼或好动 乔丹描述外倾型女性时说: 她有着好动/活泼/机敏/识时务的特征 她不会固执和持守 她的生活充满了琐事 与毕康斯菲尔德勋爵相比 ① 她更加坚信这句名言: 重要的事情并不是真的重要 不重要的事情并不是真的不重要 ② 她喜欢逢人便谈论 她祖母做事的方式,以及她的孙女又如何做事 她喜欢一遍遍地谈论人的生存及人世的普遍堕落 她每天都想着 如果没有她的打理,事情将会变得多么糟糕 她疲于应对社会活动中 她将大部分精力 都放在了如何保持家庭的清洁上 这往往是许多女性生活下去的目的 她们最平常的状态就是 “没有观念,缺乏热情,忙于劳动,专注清洁” 她们往往很早熟 她非常明白事理 十八岁的她并不比二十八岁或四十八岁的她表现得更差 尽管她的精神状态 通常来讲根本谈不上广度和深度,但却条理清晰 如果她很聪明,就能当上领导 在社会上她是善良的、慷慨的和好客的 她常常评论她的邻居和朋友 却很少注意到他们对自己的评论 但是当他们遭受不幸时,她会伸出援助之手 她没有那种激烈的感情 对她来说 爱就是喜欢,恨就是讨厌 妒忌仅仅因为她的骄傲被伤害了 她不能维持长久的热情 相比诗歌的激情和哀婉之处 诗歌的形式美更能触动她的心 她的信仰和疑惑都是彻底而不强烈的 她虽缺乏信念,但并不疑惧 与其说她相信,不如说她是接纳 与其说她不相信,不如说她是不理会 她从不追究也从不怀疑 遇到大事时,她选择尊重权威 对于琐事,她习惯匆忙下结论 在她自己狭小世界的琐事中,不管什么都是错的 而在大千世界之外,不管什么都是对的 她拒绝把理性的结论运用于实践,而且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本能 她在家里所表现出的性格完全不同于她在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 在很大程度上 因受到野心及爱情变化的影响 她的婚姻 或是遵从了世俗教条和“命里注定”的想法 或是从真情实感变得追逐实利 如果她的丈夫是激情型 那与他的妻子相比,他会更爱孩子 她那些最惹人生厌的特征在家庭中一览无余 她喜欢反复唠叨,鸡蛋里面挑骨头 谁都不知道这样的家庭哪天 才能看见灿烂的阳光 这种冷漠型女性极少或完全不会进行自我分析 如果你直接指责她那种习惯性的唠叨 她会倍感惊讶并且恼火不已 她会给人一种暗示 她这么做 完全是为了大家好 “但有些人就是不知道领情” 她自有一套保持家庭美满的方法 但如果涉及的是社会她的方法 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家庭必须 随时接受社会的检验 社会一定要获得和平与发展 社会的上层必定备受瞩目,它的下层遵纪守法 对她来说 家庭就是冬天,社会就是夏天 打开家门的同时,门外就会站着客人,她将会笑脸相迎 冷漠型女性 绝不会对禁欲主义欣喜若狂 对她来说 不用非得这么做 才能显得体面且循规蹈矩 她热爱运动、娱乐,喜欢变化 她忙碌的一天 可能开始于宗教仪式,而结束于一场喜剧 她特别喜欢宴请朋友,也喜欢朋友宴请她 她不仅 在社会上 找到了工作和报酬 还找到了快乐和慰藉 她信任社会,社会同样也信任她 偏见极少能影响她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她都是“合乎情理”的 模仿是她的长项 好的榜样是她模仿的对象 但是她只是模糊地意识到自己在模仿 她所读的书一定是关于生活和行动的 毫无疑问,这种常见的女性是外倾型的 我们从她的所有行为中 都能明显地看到外倾型所必然具有的性格特征 她那无休无止的批评 完全不是出于真正的思考 而是无关于思维的瞬间印象的发泄 -未完待续 见下一节-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