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罔两
    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黄仁宇著的《地北天南叙古今》。 很多年前,一口气读了他写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和《万历十五年》两部书。这两本书给了当时的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历史与历史人物。后来又先后读了他写的 《中国大历史》,《现代中国的历程》,《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关系千万重》,《放宽历史视界》等。如果有人问何种历史书曾深深地吸引过我,我一定说: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外就是黄仁宇的这些书。 黄的个人经历曲折,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后来在国军里抗日,以至于抗战胜利后在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那已经是1947年的事情,他30岁了。想不到这些他都能不要重头再来,转学历史。一九五四年获得学士,三年后得硕士,又七年得历史博士。这时,他已经是46岁。我过去时常羞愤于自己求学过久。其实这种羞愤对亦不对。就求知而言,一直到学到老都不为晚。就生活历练而言,长久呆在象牙塔里却终是不成。 当年读他的历史的新视角便是不以道德来评判历史事件与人物。从孔子的微言大义而来,中国的历史书便具有教化意义而非研究客观事实。譬如,就亡国一事,多归于昏君暴君辅以奸佞。而黄是不会这么想问题的,兴衰本非个人的昏智暴仁所能左右,以人君的道德去理解社会变革实在是肤浅。在黄眼里,那些结果无非是经济及社会组织制度等等长期演变的结果;中国的封建制度过于早熟,在尚不具备技术水平进行管理的候却已经在统辖一个庞大的帝国,辅助以道德倡导勉强能维持一个农业社会,可是商业发达,这样的制度就无从驾驭,经济繁荣反而令社会崩塌。 这本《地北天南叙古今》里谈故交,谈古今中外历史人物,谈欧洲,追忆二战,颇为可读。书中还讲了许多他个人的经历,但即便是个人的经历,也绝非个人情感之沉溺或卖弄。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地方。他的弟弟在纪念他的文章里说他:“一面工作谋生,可是仍专心读书...为人谦和,不事夸张”。真是文如其人,这些都原原本本地反应在他的著作中。#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历史 #读书 >>阅读更多


用户:如花
    好好的公共图书搞成这样 难道这就证明是黄先生的铁粉吗[我酸了]#黄仁宇 >>阅读更多


用户:blackpig
    #闲书一本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这本历史书有趣在不按时间而用不同人物来展现明朝命运的转折。感觉《明朝那些事儿》中的一些笔法有点受他影响,而这个看似平凡的年份也因这本书被世人熟知。电影《男人四十》里开场张学友就是捧着这本书在看。另外有机会可以看看香港进念·二十面体的同名戏剧,台词基本照着原书来的,三个小时,分上下场,非常精彩。#万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 #黄仁宇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