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Er
    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让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 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的层面来说,它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 #今日份阅读 #今日阅读分享 去年用《零极限》结缘,今年用100本《当下的力量》结缘有缘人。祝福所有人幸福并拥有智慧。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年第四本《法治的细节》[中]罗翔 罗翔说,要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自发秩序;学会放下偏见,学会告别专业的优越感。《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狂热的魔咒 理性的自负》《找到你的玫瑰花》是我最爱的篇章,教会我承认无知,告别理性的自负,始终保有一颗孩童般的心,澄澈向善,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正义的渴慕,全情投入去爱具体的人,而不是去爱抽象的人类。 柯勒律治说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虚拟世界中朋友圈里朋友越来越多,但有多少可以真正交心呢?找到自己的玫瑰,勇敢而坚定,因为勇敢是最高级的词汇。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清风濯月
    如果说高房价是供给短缺导致的,那么就不能简单的说房地产存在“泡沫”现象。 举个例子说,假如有10个人要吃包子,每个人饭量是吃一个。按照道理,市场经济之下应该做10个包子,而且包子的价格取决于收入最低的人的收入。现在,假设包子只做了5个,包子价格由谁来决定?如果我们把这10个人按照收入从高到低排个序的话,包子价格就由排名第五那个人的收入水平来决定。 包子少了,包子价格就上涨了。如果要去算包子的价格除以人均收入的比值,人均收入没有变,于是比值就上升了,这种情况下的价格上升和“价格-收入”比的上升,是“包子泡沫”吗?不,它是包子短缺导致的。 房价“泡沫破灭”一般表现为事后的房价下跌,通常所说的“泡沫破灭”是指人们事先对于需求增长过于乐观,导致价格偏离价值,事后看实际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增长那么快。 #经济学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西瓜的一个梦
    “太冷了,玛丽亚·费尔南达,把窗户关上。” 她敢发誓,她已经不在意妈妈把自己和妹妹搞混了。 “都关着呢。” “没有,关上,都关好。” 她站起身,朝着窗户走去,把窗户打开,再关上,用发出的声响来配合她的表演,她想,这样她就能摆脱这些荒唐举动中所包含的不真实。 “好了” “我还是觉得冷。” “不冷了,已经不冷了,一会你就知道了。我给你盖上,一会儿你就不冷了。” “你是唯一一个爱我的人,玛丽亚·费尔南达。” “我知道。” “她死了” “她死了”这几个字,似乎比妈妈的死亡更真实。它存在于安东尼奥的嘴唇上,存在于打给曼努埃尔和玛丽亚·费尔南达的电话里。 “她最后说了什么?”大家正在讨论如何安排爸爸的墓地空间时,玛丽亚·费尔南达不合时宜地问到。 “什么她最后说了什么?” “妈妈的遗言啊。她什么都没说?” 她迟疑了一秒钟,然后被自己撒谎的干脆利落震惊到了,平时她都会变得很紧张的: “她说,嗯,先是说觉得冷,好长一段时间都说自己冷。她让我把窗户关上,更准确的说,是让我把窗户打开,然后再关上。” “关于我们呢?”安东尼奥问,直到此时此刻他才第一次开口,“难道她都没提我们?” “她说她爱你们。” “别扯了。”安东尼奥回应道。 “她说爱你们,真的,当然,妈妈就是那样,妈妈说话总是那副样子,但是她确实说了爱你们。” “她怎么说的,你说说看。” “好了,不是都告诉你了吗,你在干嘛呀?审问她?”玛丽亚·费尔南达插话道,三个人都陷入了沉默,妈妈死了,他们突然莫名其妙地聚拢在了谎言的边缘。“我觉得妈妈就是这么说的,不然还能说什么呢?” “真相”安东尼奥回答。 “这就是真相。”玛丽亚·费尔南达反驳道。 “不,这是你认为的真相。” 安东尼奥的语气中有种直白的指责,像个莽撞的孩子。 “她就是这么说的,安东尼奥。” 死亡真正变得真实起来,是在曼努埃尔在床上吐出“死”这个字的时候,在孩子们的神情里,在电话那头华金的声音里,遥远而亲近,在妈妈二十岁时拍的那张带着浮夸微笑的黑白照片里,就摆在曼努埃尔母亲的照片旁边,那么荒唐,那么格格不入。 #书摘 #安德烈斯.巴尔瓦 #小说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第五部《两京十五日》[中]马伯庸 从《长安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十二时辰》到刚刚放下的这一部《两京十五日》。马伯庸的小说无论哪一本都是情节紧凑,剧情直直推进,一个个人物面孔几乎是跃然纸上,生动鲜活,让人大呼过瘾。 马伯庸的一贯手法,是根据一段史料,几个人物,找到可以深挖的点,再结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合理创作剧情,描绘出某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勾勒出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如此这般,一段段史料描述、一幕幕历史场景、一个个历史人物,不再是史书上那寥寥数笔,而是一个平行时空的微缩影像,是每个人对命运的不休抗争,是个人选择对历史进程的或大或小的推动力。 我们读历史类书籍,总喜欢看帝王将相、雄主明臣、才子佳人,看金戈铁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而马伯庸却是用一个个小人物,从另一个视角让我们了解不一样的历史,也能让我们体会到笔者对底层人民无尽的悲悯情怀。他们是长安的卖炭老翁、是蚍蜉,是淮安的纤夫孔十八、是白莲佛母、是昨叶何……他们普普通通,命如草芥,如柳絮、如浮萍,他们的命只不过是上位者眼中那可有可无的数字罢了。“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浩浩汤汤的时代洪流下,个人的命运又是多么的卑微和无力?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两京十五日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第十五本《人类群星闪耀时》[奥]斯蒂芬·茨威格 这是一本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传世佳作,正如书名,在人类璀璨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总会出现一些人、一些事影响了人类历史的最终走向,成为了历史长河中那颗最耀眼的星。作者选取了巴尔沃亚、穆罕默德二世、格鲁希、歌德、托尔斯泰、西塞罗、列宁、威尔逊等人,共14个影响世界历史的事件,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叙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新回到那些激荡人心的关键时刻。 历史记录着真实的人性,在真实世界中往往难以准确的对一个人是英雄或是恶人进行明确地定性。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多重身份,人性也具有多面性,别人眼中的恶人,很可能是你心里的英雄。书中大多数关于开拓者和冒险家的故事,主角都是成功者。但这些成功者并非都是道德无暇的人。 茨威格让我们看到,这些英勇的人以欲望推动了历史进程,也留下了令后人非议和谴责的劣迹。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以实用价值和功利视角去评判一个人品质的优劣和一件事价值的高低,但如果能读一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就会感受到一股清流流过心间,提醒你重建对那些高贵而稀缺的品质的信仰。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第十本《亡父》[美] 唐纳德·巴塞尔姆 用了一下午时间,读完了“后现代小说之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这本《亡父》。 笔者以拼贴性和戏仿的写作手法,通过碎片化、无厘头式的荒诞情节来彻底地反传统反现代思想的实验性写作风格,我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黑色幽默……加上这部小说里充斥着太多重口味、露骨SE情情节的描写,关键是还戏仿了古希腊神话里常见的乱LUN情节、古老FU权制元素等,着实颠覆了我对传统小说的看法。 这部阴郁、荒诞派后现代主义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具象征着古老父权制人械同体、死而不僵、能说会动的巨人亡父尸体,由他那四个子女托马斯、朱莉、爱玛、埃德蒙所组建的一支23人的送葬队伍,在朝着葬地方向前进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荒诞而奇异的事件。故事是以亡父渴求寻找到能重新恢复青春活力的金羊毛为主线,最后发现原来金羊毛就是他女儿朱莉的YIN毛。最后一行人在长途跋涉后,抵达墓穴,用推土机把还在说话中的亡父尸体埋入了墓穴。 巴塞尔姆通过文字游戏,颠覆传统的写作模式,以不确定性的故事主题、碎片化的故事内容和寓言式的父子关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寓言体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与革命性。在巴塞尔姆所开创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宇宙里,我们也得以可以进一步深思传统FU权制的弊病,深入对美国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思考。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西瓜的一个梦
    一个无体无形、无穷无尽的夏天。 ​有一些在灾难中活下来的人,他们讲故事的时候从不以龙卷风警报或船长宣布发动机失灵开始,而是从一个更早的时间线讲起。他们坚持认为自己当天早上看到的阳光有异样,或床单上有太多静电,甚至与男友发生无谓的争吵,就像灾难的预感会主动织进事发之前的每件事里。 #书摘 #艾玛.克莱因 #小说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凌禾箔翼༃
    《盲眼钟表匠》 挺好看的,先浏览一遍,以后需要的时候还得再仔细看一遍。 #推荐书籍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第八本《漫长的中场休息》[美] 本·方登 战争,让死亡的人成了一抔黄土;让活着的人承受“荣誉”,他们被总统接见,被亲戚朋友作为骄傲,被人民拥戴,受有钱人尊敬…… 人民英雄享受过荣誉后,回味过文明社会生活后,依然被送往战场——因为选错厕所位置就可能丧命的、充斥暴力、除了杀人外,百无聊赖的死亡之地。不管他们是否愿意。这是军队,这是命令,这是白房子里的权力。 这一天,他们受邀出席橄榄球赛的中场秀——他们的位置是曾他们倾尽所有都换不来的一张票。记者的采访,富人的恭维,他们言不由衷,似乎被文明所抛弃。只能去说些什么、引得他人认同或者会意的微笑。橄榄球百无聊赖,比利的思绪飘回了家里——乱七八糟的,无法介入的。他思考了关于生死,感受,思辨哲学的话题,想找个人言说,良久,只好寄寓于战死沙场的朋友。——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 有时,悲哀的默默退场也是一种幸运。可怜的B班孩子们这时遭受了毒打。枪声打断了一切扰乱。然而,这些侮辱和悲曲不会出现在明天的报纸上——没有人真正的关心与自己无关的现实。 爱情或许是这场休息最温暖浪漫的色彩,比利也为此计划了未来很多。可他终究觉得再也见不到那个女孩子了。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清风濯月
    我国的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所以城市要扩张,涉及乡村,就先要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征用,然后再转化为城市建筑用地。但是,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有多少供给,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机制,这一点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别。 具体来说,在我国,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是受到建设用地指标制度管制的。如果没有自上而下分配的建设用地指标,即使当地房价和地价很贵,也不能把农村用地专征用过来搞城市建设。我国曾经把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给了人口流出地,而限制人口流入地即大城市的土地供应。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城市来说,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房价。 #经济学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第十三本《比利战争》[美] 丹尼尔·凯斯 较之前部《24个比利》,这本《比利战争》更加精进化了。作者丹尼尔更加重点突出比利每个人格的个性与心理变化,将比利身体里出现的人格化繁为简,让比利所遭遇的心理状况及际遇变得清晰了然。 《24个比利》更多的是讲述比利24个人格与人格之间的战争,而《比利战争》已不仅仅是人格之间的战争了,其背后牵扯出了一系列的“黑幕”,这些来自政治、政客以及社会舆论的力量,一次次把比利打入绝望的深渊。深挖下去,这些力量背后掩藏的是人性。极具讽刺的是,被很多人看“怪物”的比利反而拥有着积极、睿智的人格,而那些看似正常的“Z客”“医生”“看守”等,反而是披着正常人外套的可怖“怪物”,他们是偏激的,也是功利的,他们对待比利以及医院里的精神患者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对这些患者漠不关心,只知道一味用蛮横的方式对待他们,比如电JI、殴打、监视囚禁等,人性的黑暗在利玛医院里可谓是显现得一目了然。 比利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抗争,无非是想追求一种正常、自由的生活,可当他其中的一丝希望或一项美好之物遭遇剥夺和损害时,他都会出于人性的本然尊严前去抗争反抗。这时的比利,在Z客眼里是一个危险、黑暗的不该存在于世的异类;在没有精神病医生资格证的医生眼里是一个扭曲、装疯卖傻的怪物;然则从朋友眼里,比利则是一个富有良知和正义感的反抗者,他的一切反抗行为,是这些被关押在黑暗里的人们的希望,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自由就意味着正常生活。 从《比利战争》这本书里,我从比利身上看到了人性,也看到了整个世界。对于世界来说,应该是尽可能的开放,而并非封闭,就像社会上那些不了解比利的人,正因为黑幕力量对比利的一切消息进行掩盖,所以他们是无法接纳像比利这样的患者,从而导致更多的偏见繁衍,很多时候,偏见则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第三本《生而为人》[中]毕啸南 翻开这一本,立即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由繁华逐渐走向没落、带着怀旧底色的沿海小镇。书中的故事围绕小镇居民的人生展开,缓缓铺展出一卷普通人挣扎求生的市井图卷。 历史的一粒尘埃,往往压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巨山。身为平凡的普通人,即使是简单地活着,往往也要拼尽全力。一点点佝偻着背,将自己压低到尘埃里,也要苦中作乐,从中开出花来。生活从未善待过他们,他们却像向日葵追逐阳光那样,怀着希望,挣扎着向阳而生。 他们常常寡言少语,却似乎在用挣扎生活的每一天反诉念叨一句话“人嘛,活着呗!”,也许,真的就像书中写的那样:“生而为人,是为了活着,又不只是为了活着”。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第十六本《秦腔》[中]贾平凹 清风街的故事来自贾平凹的故乡棣花街。这是一部需要“慢慢读,细细品”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笔者的“迷惘和辛酸”,我在不断惊异于贾平凹缜密无比艺术构思的同时,也出乎意料地为这部小说里的深情所打动。 清风街的故事是通过引生叙述的,作为这老街上唯一一个疯傻的人,他的视角毫无拘束地把时代的变动和村中的平凡小事以及各种生长在清风街的动植物都串联在了一起。九十年代的村庄迎接着国家政策的转移,大批的人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农村也渐渐放弃了土地。夏天义的一句“土地留不住他们”是老一辈的唏嘘,而翠翠和光利一行在城市的沉沦或受挫又是他们的现实宿命。作者在发问,可谁又能来回答? 清风街的琐屑里,办喜事、卖豆腐、看大戏、做生意,在雨水拍起泥土味的日子里躺在凉席上久睡……生老病死,再没有天大的悲喜剧,最常见不过拌拌嘴。平淡小城里的琐碎是可看可感的,原来我们奔忙又停歇,就在自己的一生里不知不觉融化了时代。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第十四本《不属于我们的世纪》[美] 马修·托马斯 60年光阴,一场摇曳的美国梦。《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所呈现的图景终究是破碎的,每一场费心筑梦之下的失败,都像碎片刺痛着我们的心。 但它并不是虚无的,父母阴影笼罩之下的自我成长,夫妻二人在名利与理想之间的拉锯,埃德无法逆转的慢性失去自我的过程,最后生死别离的心碎……他们承受了生命中所有的艰难时刻,无论是艾琳、埃德,还是儿子康奈尔。谁也没有彻底崩塌,再次证明这不是一本靠情节驱动而是靠人格驱动的小说,最终能够凌驾于人生逆境之上的,仍是爱与人的精神力量。 生存,追求,家庭,疾病,死亡,这些生命中最浓烈的字眼,都幻化成作者的每一笔柔软,托马斯用巨大的同情与理解拥抱了这一切,才令我们阅尽全书之后,仍然感觉得到内心的暖意。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清风濯月
    中国人口的跨地区流动远远跟不上市场力量主导的产业集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实现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的收敛,本应以促进劳动力更为自由地流动为手段。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各界没有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把经济在少数地区的集聚误解为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全球普遍存在的集聚效应也被污名为“虹吸效应”,造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反感产业向少数地区的集中。 于是,长期以来,在政策上便对较发达地区采取抑制措施(比如收紧建设用地指标),试图倒逼企业转移向内地,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产业转移。但是,产业转移真的发生了吗?真的达到了促进地区间平衡增长的效果吗?恐怕未必。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全面发生,而只是发生在局部的地区和产业。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中,有些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产业并不依赖于海运进行贸易。另外一些就难说了,有些欠发达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污染型的产业来实现短期的GDP增长,恐怕也只是一时的GDP数字比较好看。 通过提高沿海地区的成本来倒逼产业向内地转移,往往是一厢情愿。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中国面临的是国际竞争,沿海地区成本上升,企业转到内陆地区成本会更高,那么,你能看到的是,企业被倒逼去了东南亚。 #经济学#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年第一本——《大国大城》[中] 陆铭 城市化是大势所趋,是守不住的,不需要太多道德绑架。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在损害全局利益和长期利益,可经济要发展,继续的城市化就是必然,那这种分割就得踢除,从而在积聚中走向均衡。 在《大国大城》中,陆铭对大城市的发展机遇做了理性总结,他认为,来到大城市中发展,发展大城市,不仅对个人来说是有益的,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型,都是必然选择。 总归是在:去往城市,去谈乡愁。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


用户:一朵叫小花的花
    2024第十二本《24个比利》[美] 丹尼尔·凯斯 读完这一本,我禁不住在想:我怎么能知道我就是我,我们的身体中真的只住着我们自己吗?我们难道不是身体中控制其他情绪的“老师”吗?那在最难熬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度过的呢?现在回头看我们的过去,难道不是在看另一个自己吗? 抛去各种人格的穿着、口音,仅看“他们”的性格,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叫“肖恩”的聋哑人格。试问我们每个人难道不会在某一瞬间,突然感觉自己与世隔绝就像听不到一样嘛?也许我们每个人身体中的每一种内在性格都可以被称之为一种“人格”,有些随着年龄增长而“融合”,有些永远不会改变的性格就永远留在身体里成为“讨人厌的人们”被永久封存。 这本书的价值,其实更多是探讨人们要如何自洽,如何和我们的内部人格和解。人是多面性的,如何去压抑住自己的劣性,在众多个性中不失本心,就像某脱口秀演员说的没有天生的好人,只有被约束的文明者。 #随笔 #今日阅读分享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