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是个在社交评论中常见的字眼。
一直觉得“三观正”这个被滥用的词有些可笑。
见过不少一边褒扬别人“三观正”的人实际上正行“不正”之事。判断标准无非是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这一理解通常受限于地域、经历、思维、视野等等,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世界上哪里有正的三观?
谁有评判他人三观的权利?
最客观的“三观”也许就是法律,不过法律也通常存在无法准确考量的地方。
不少“三观正”的论断给的也无非是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
多数人更愿意相信自己臆测的真实,而非事实的全部真相。
也许上一句话本身就包含我个人的片面理解。
过去的我曾以为键盘侠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或许无恶不作。
然而事实上,最近的所见所闻让我开始明白,键盘侠其实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状态,是内心恶魔的释放。
每个人都有成为键盘侠的可能,包括说这句话的我。
三人成虎。
他人即是地狱。
懒得论证。
警惕成为键盘侠,舆论净化靠大家。
这句话好俗。
评论:
此去经年: 通常来说,人群只有一种分法:人多的一边,人少的一边。没什么具体后果时,看心情站。
scherzo: “三观正”是一个无比虚伪的命题,没有评判框架正与不正就无从谈起。
如果将“三观正”不吝善意地理解为“三观正常”,
它才有些许被探讨的价值,所谓的“三观正”无非是在意识形态上更为贴合集体内部所鼓励和宣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习俗——生活在共同体内部的个体无法避免被具有历史偶然性的规范和准则所塑造。在这个语境下,“三观正”是麻木不仁、千篇一律的文化法典对个体性扼杀的结果,其产物是在社会框架扭曲下的预设行为的抽象集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勒内·夏尔的一行诗:
“秘密又一次在你们内心深处响起。
发展你们合法的怪癖吧。”
作者: 一针见血的,在没有办法避免社交时的社会必备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