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转录本发布时间: 2018-12-13 02:34:40 浏览:5 次 发布地: 成都 天气: 晴

        数字生命的可行性(一) 也许正应了歌德那句话:“生活之树愈发青葱茂盛,而真理更显得朦胧掩映”。今天,积累的海量生理生化数据,以及分子层面的组学数据不但没有让研究者们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反而将其淹没在浩瀚数据的海洋里。堆叠的数据把NCBI变成了一个可能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凌乱的大杂院——谁也找不到真理的猫躲藏在哪里。其他的数据库或体量太小,或偏重于只鳞半爪的速写,或太注重剖切,同样不成网络。 不得不说,在卢瑟福和薛定谔的一两个世纪之后,生物学依然没有找到那把“量子钥匙”;而无数生物学家的努力,只是把这个学科更进一步推向了“集邮”。 我们能够构建出一个真正的数字生命吗?就像是气象或者地理学家电脑里抽象出的地球模型一样,我们能够用公式和计算机,表述并呈现出一只果蝇,又或是一株拟南芥,甚至是一株酵母的轮回过程吗?包括了无穷的生化反应和次序性的形态建成?并依据此来组织我们已经取得的无穷数据? 生物学已经积累了多少数据和理论呢?人类的计算机内存里,又能塞得下多大的表呢? 若是可以,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评论: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 薛定谔的猫
作者: 不,是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Souler: 想起最近打算看的一本书,看了一点点。叫proving Darwin,一个数学家写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